首页
>委员专栏>委员风采

委员风采丨韦凤萍:在水果膏香中带领农民增收致富
发布日期:2023年05月06日 09:21 来源:临海政协 浏览次数: 字体:【】 【】 【

微信图片_20230506091550.jpg

委员名片:韦凤萍,临海市政协委员,江南老戴家非遗膏方传承人,临海市少数民族联谊会理事,临海市妇联执委,台州工匠,台州市广西商会监事长,浙江省巾帼新农人联盟副理事长。

在临海市紫阳街66号,坐落着韦凤萍的非遗养生膏方门店——“江南老戴家”,店内弥漫着淡淡的水果清香,吸引来往的游客驻足。


微信图片_20230506091600.jpg

老戴家非遗养生膏方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相传其祖上戴皋是南宋侍御史兼太常寺卿,在告老还乡之际,获太医局好友赠予宫廷御用古法养生膏——桑葚膏的治膏秘方,后经三十代人世代传袭,采果治膏,将水果的养生功效发挥到了极致。

舌尖上创业 带动村民共同富裕

2013年,出生于广西的壮族人韦凤萍辞去在上海的工作,跟着爱人戴可杰回到临海涌泉镇老家。在这里,她帮公公婆婆打理果园,用时3年向两位老人学习老戴家熬膏的技法。2016年,韦凤萍创办“台州戴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注册品牌“江南老戴家”,开启了创业的新历程。

五月采桑,六月采梅,十月采橘;十二小时,夜以继日,轮回流转。膏方古法制作过程异常辛苦,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当下正值桑葚上市时节,韦凤萍出动全家五六个人,带领工人开始24小时两班倒来熬制桑葚膏,历经十二小时20多道工序,才能制成香浓醇厚、清口不甜腻的膏。


微信图片_20230506091605.jpg

“桑葚季节周期短,如果不及时采摘就会烂在地里,而将新鲜桑葚熬制成桑葚膏,可大大延长桑葚的销售周期。”每年桑葚成熟季,除了采收自家果园的桑葚,韦凤萍还会向周边农户收购桑葚制膏,“我们收购价要比市场价高出20%,这样能带动农户致富增收。”在韦凤萍的带领下,膏方产业为留守妇女提供就业岗位,辐射带动周边1000多农户实现农产品创收增收。

传承中创新 推动非遗膏方可持续发展

除了桑葚膏,韦凤萍还特别注重推陈出新,在传统古法加工中融入现代生产工艺,创新研发了同样具有养生保健功效的梨膏、姜膏、蜜橘膏、枇杷膏、铁皮石斛膏等膏方,弥补了市场空白。


微信图片_20230506091609.jpg

依托淘宝、盒马鲜生、养生膏方生活馆等渠道线上线下互动营销模式,“江南老戴家”的膏方年销售额突破200多万,消费者复购率高达85%以上。


微信图片_20230506091614.jpg

经过长期不懈的品牌形象塑造,韦凤萍又借机把传统膏方融入文创、体验、旅游等领域,让更多的人感受传统膏方的魅力,实现了非遗膏方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创业的过程是艰辛的,曾经想过要放弃,但是每每我们的膏方得到顾客、朋友的赞许,我就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在韦凤萍的坚守下,江南老戴家的养生膏方成了台州府城老字号、台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省优秀旅游商品,还获得了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铜奖等荣誉。

履职中担当 彰显政协委员风采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在不断发展自身的同时,韦凤萍也时刻关注联系村民的创业情况。她发现,村里年轻人创办的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运输成本过高,每逢集中收购时就会陷入资金短缺的困境。韦凤萍主动联系临海市农业银行并协助银行为村民量身定制了手续便捷的农户经营贷款方案,大大缓解了当地创业青年的资金需求。


微信图片_20230506091619.jpg

为进一步带领在临少数民族同胞创富致富,韦凤萍还将“江南膏方非遗馆”和“之江同心·石榴红”驿站结合在一起,同时开设绣球共富工坊,将广西壮乡的绣球产业引到临海,培训民族同胞学习绣球制作技艺,提供就业岗位,通过与广西商会定向订单合作模式,帮助妇女拓宽创业就业、增收致富的新渠道。

微信图片_20230506091623.jpg

在韦凤萍看来,政协委员不仅仅是一种身份和荣誉,更多的是一份责任和担当。只有切切实实为百姓谋福利,才对得起政协委员这个称呼,只有做老百姓认可的委员,履职才有价值,更有意义。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