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南戏、南戏 南戏对于柯九思来说,并不是一个遥远的记忆。反而戏文中那些土味浓重的方言和谚语使柯九思倍感亲切。因为南戏发源于永嘉,而柯九思故乡那清澈见底的蓼溪,就是源自温州永嘉。尽管“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但有些方言还是象溪水般流传过来,如“蚂蝗叮住鹭鸶脚”,“命里合吃粥,煮饭忘了鹿”等,九思小时候就记得溜溜的熟。 南戏的形成,据说早在北宋宣和年间,由于江南东南沿海一带经济发达,商业繁荣,农村生活也相对比较富裕。因而,在温州永嘉一带产生了一种民间歌舞小戏、这就是在南宋时,被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的南戏萌芽。宋室南渡之后,临安(杭州)成了整个南方的政治中心,经济与文化事业迅速发展,加之北方艺人大量流入,于是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也随之兴旺发达起来。南戏也广泛流传在温州、台州、处州、嘉兴、湖州一带。 九思记得当年父亲带着全家离开仙居赴杭就任前,为了答谢家乡父老对自己的栽培、以及对家中老小的关怀照顾,特地请了永嘉的戏班子,为家乡父老们演了一出南戏,戏名叫什么,九思已经记不得了。只记得是一个载歌载舞的民间小戏,有唱歌、有念白、有演滑稽调笑动作的,这个戏表演了什么故事,柯九思全不关心,倒是小丑的插科打诨,让他摩仿的惟妙惟肖,在小伙伴中表演、显摆了好多次。 长大成人后,柯九思在杭州看南戏时,就会用欣赏的眼光看《王魁》、《赵贞女》等戏文。这些戏文大多是婚恋题材的戏,这种家庭婚姻的悲剧反映了当时其背后蕴藏着的深刻的社会原因。因为南宋时期,许多知识分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通过科举考试做了官,改变了自己的社会地位。于是“富易交,贵易妻”,形成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许多寒门弟子和家庭微富的弟子,以婚变达到与大富之家和达官贵人联姻,以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达官贵人和大富之家也企图通过联姻手段网络这些读书当官的寒门子弟。 当柯九思仕途得意时,对这些戏反映的内容,通常还是不以为然,他只欣赏戏中旦、净、末、丑的生动表演,愉悦于戏文中唱念结合的音乐架构,欢笑于丑角的插科打诨带来的惬意。 然而,现在的柯九思是寄寓东吴、痛经变乱,对世风是“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以及“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有了更加深切的感悟。至此,柯九思感到,自己过去对南戏的理解,实在浅薄。 在东吴这块土地上,有一批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文人,组成了一个敬先书会,这批落魄文人开始时是以读书会讲而相聚,继而,这些书会才人为了抒发志趣,显耀才华,以编撰南戏剧本用以自误,柯九思也饶有兴趣地加入了这个书会组织。 机缘巧合,在顾瑛玉山草堂雅集之上,有一天正在上演一出当时流行的南戏,主人翁是南宋状元王十朋,剧情还是严厉指斥王十朋富贵变心。文人雅士们觉得这出戏调子太老、读书人老是当负心汉,太没意思了。而且内容鄙陋,应该好好改改。那改戏之人,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认为:柯九思是王十朋江浙老乡,又是爱好南戏之人,改戏非他莫属。
第二节 戏如人生 都道看戏容易,编戏难。柯九思自应承下来改戏的事儿,就开如心无旁婺地考虑怎样去改编? 首先,玉山草堂的雅士们,一致反对戏中主人翁考取功名后、抛弃贫贱时的爱人的负心汉形象。那么自己编戏的新立意就要树立一个不负心,忠贞于爱情、婚姻和家庭的读书人。 这个读书人王十朋,的确是自己的江浙老乡,家住与仙居毗邻的乐清县。回想起自己在仙居老家时,曾经寻访古迹,来到南宋时大理学家朱熹在桐江书院门前栽下的苦槠树下,这两棵历经百年风霜的苦槠树,也是见证朱熹与王十朋一段非凡经历和故事的时间老人。 想当年,王十朋得知朱熹到仙居皤滩讲学,他就慕名翻山越岭赶过来。由于体力不支,饥寒交迫,他病倒在桐江书院的苦槠树下。 朱熹和热心的仙居人救治了王十朋,并安排他在桐江书院潜心就读,一年后,王十明进京赶考,一跃成为状元郎。王十明为官后,特地给桐江书院送来两块“东南道学世家”和“理学名宗”匾额。 桐江书院也因此名声显赫,不少读书人专程赶来就学,还特别要到苦楝树下转一转,摸一摸,期盼自己也同样能“先苦后甜”金榜题名。 柯九思感到头痛的是,生活中的王十朋考中状元那年已是40开外的中年人,而无名氏编的那出老戏中,王十朋是年方20的读书人。因此,婚姻和家庭就是“戏眼”,可以演绎曲折离奇的故事。按自己的文人脾气,写历史人物就要在史书或笔记中去寻找有根有据的史料。他把自己的烦恼,讲给请他喝酒的顾瑛听。 顾瑛说:“我们期望你新戏中的主人翁是一个有骨气的读书人,他忠于爱情,忠于家庭,张扬读书人的坚贞品格和真挚感情,在舞台上树立一个让人忘不掉的形象。” “哦,为了形象的生动性和情节的丰富趣味性,我看来只好写真人假事了。”柯九思突然想到苏轴曾经有句话:“搬演古人事,出入鬼门道”,写戏就是以古人教化今人的一种手段罢了。 写戏就象写人生,一个人活在世界上,身份具有多样性:既是自己,又是娘的儿子、岳父的女婿、妻子的丈夫,别人的邻居,读书的同伴,入了任途还是别人的上司或下属。一出戏也一样,要表达戏中的主题,要有多个角色来分别饰演剧中的所有人物。来演绎剧情的曲折变化。 柯九思焚香打坐,闭目养神,谢绝朋友来访。实际上,他已经在构思王十朋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他将心比心,想象一个贫穷而有才能的读书人,被一个有女儿而且家道殷实的老人看中,嫁了女儿,并希望书生能金榜题名。穷书生在京城一鸣惊人,中了状元。就有权贵青睐,想招他为婿,这里有个戏眼可以做做“穷易交,贵易妻”的文章。还有一位一同赴京赶考的膏粱子弟,一直想打书生妻子的主意,破坏书生家庭和谐美满的婚姻。通过出歪招,传假消息,想夺人之妻。书生妻宁死也要守节,安排她投江为后来情节作个伏笔。这边讲义气的王十朋,骨头很硬、不听权贵的安排,结果遭贬。这样,王十朋与权贵之间的矛盾有戏可做;王十明与争妻的歹人之间有戏可做;再写写守节的妻子与贫婪钱财的后娘之间的矛盾。这样男女主人公遭受的种种磨难,的确也是当今这个社会中常有的事。 故事有了,一个联结整个剧情、牵动人心的信物,跳上了柯九思的心头:一枚作为聘礼的木头簪 子——荆钗。于是,柯九思欣然下笔,题了戏名:荆钗记。
第三节 至忠至爱 柯九思下笔如有神,他完整地构思了整个故事情节,并讲给那些知已朋友们听。他说:“我改编的戏,说得是:温州书生王十朋,父亡后奉母读书、家道贫寒,在一次府试中夺魁。有一个钱贡元,家有掌上名珠、算是一个中富之家,他赏识王十朋的人品和才华,想招来为婿,便托人前去提亲。王十朋母亲因家贫,只能以荆钗为聘礼。钱贡元这个读书人,马上联想起东汉时梁鸿用荆钗聘娶孟光的故事,觉得是美满婚姻的象征。但他的后妻姚氏和自己的妹妹都欺贫爱富,要把女儿玉莲许配给用厚礼来聘的财主孙汝权。父女同心,钱玉莲选嫁了王十朋。半年后,王十明要赴京赶考,岳父为他准备了盘缠,并把女儿和亲家接回家中居住。 王十朋中了状元后,因拒绝娶万俟丞相之女,被丞相擅权改官,把王十明从鱼米之乡的饶州佥判改为岭南瘴湿之地的潮州佥判,并且不准他请假还乡。王十明只好写了书信叫邮差带回家,等候母亲与妻子来京。同窗孙汝权科举落弟,设计骗下王十朋的家书,伪造了一封王十朋自称考中状元,相府招亲,令玉莲改嫁的休书。当王母和玉莲父女看了来信,觉得有漏洞不象王十朋写的书信,但孙汝权回乡后,有意作伪证,并提愿意出重金再来聘娶钱玉莲。钱玉莲坚信与王十明共同对荆钗发过的“夫不重婚,妻不再嫁”的誓言,毅然投江自尽,不想被赴官福建做安抚的钱载和夫妻救起,并收为养女,同往任所。 再说王十朋见到母亲后,得知妻子投江,心伤而晕倒,他猜到肯定是笔迹与他相同的孙汝权改了家书,逼死了钱玉莲。他为了报答妻子的忠贞,誓不再娶,并把岳父母接到任上抚养。 花开另一枝:那钱玉莲义父上任后,马上派人去饶州打听王佥判的情况,这个佥判恰是王十明的同科进士,因得瘟疫而病死,家人以为王佥判就是王十朋。钱玉莲痛闻丈夫亡故便改素守丧,誓不再嫁。 后来有一次,元宵节玉莲和十朋都到玄妙观为亡夫(亡妻)上香,俩人邂逅相遇,觉得对方与亡人很像,但又不便证实。玉莲义父知道后,设法以荆钗证实。 最后,这对历经患难的义夫节妇,终于团聚。当然,孙汝权奸媒暴露了也没有好下场! 哦,这可是一场至忠至爱,回肠荡气的好戏!快人快语的杨维桢发出他的感叹。 另一个书会才人高则成此时也在玉山草堂构思他的新作《琵琶记》,他从写剧本角度讲:“柯博士戏文中的‘真人假事’运用得真好。” 顾瑛是个弃商从文的人,论学问当然还比不上从小就饱读诗书的那些雅士,因此,他不怕丢丑,就问道:“那个万俟丞相在历史上是真有其人吗?” 柯九思先是纠正了他的读音,“万俟是个复姓,读作莫齐(mo qi),他是一个奸臣,在杭州岳王庙里,有四个跪对岳飞坟的铁铸奸贼中就有他一个,他是奉承秦桧之意,弹劾岳飞,陷岳飞于死狱的恶人。后来在王十朋当官那时,确是任过丞相。”他还不解恨地说:“历朝历代,祸国殃民的丞相,是败坏国运的罪魁祸首,就象我朝的燕贴木尔,伯颜……” “好了,好了,谈当官的有什么意思?我觉得《荆钗记》里那种‘贫相守,富相连,心不变’的婚姻爱情故事很好,总算为我们读书人树立了一个新形象。” 清高的倪瓒总算为大家说出了一句心里话。
第四节 戏终魂安
柯九思写的《荆钗记》,树起了一个有骨气的读书人的光辉形象,他非常忠实于自己的爱情,忠实于对心爱者的承诺,既不背叛,也不动摇,张扬了有情有义的读书人的坚贞品格和真挚感情,使士人们耳目一新,一片叫好。同时,戏中那句“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也让平民百姓口口相传,非常喜欢这部故事曲折,爱情忠贞,傲视富贵权位的《荆钗记》。 写戏只是柯九思人生大戏中的一个小插曲。人生如戏中的主人翁,同样要经历着人世间各种磨难和意外打击。 至正元年(1341)四月,杭州一场大火自东南延至南北,烧了15070家,近20里官宅民舍被火烧毁。柯九思在杭州的房产与收藏也因此烟消云散。听到传言,柯九思急得直上火,晚上直流鼻血,幸亏妻儿生命无恙,辗转来到东吴姻脂桥。 都说水火无情,一把火损失了柯九思父子二代的积蓄,柯九思觉得自己这一生都旅居在外,漂浮若萍,眼看孩子们都该成家立业了,总不能一直寄寓在外,他动了回乡的心思,忍痛割舍了几件自己心爱的藏品,凑足了回家的路费和安置家人的费用。 这一年中秋,他合家团圆,在仙居老宅渡过。酒后他作诗一首:“虞渊日沉群动息,露点苍苔鬼工泣。纤尘不染堪舆清,秋水无痕湛清碧,初若照胆镜,飞上天一壁。又如骊龙珠,跳出苍海窟。冷光透体骨髓凝,灏气侵人毛发立。年年中秋事行理,孤馆残灯滞他邑。今岁居贫家,此景颇自惜。持杯向月月随酒,举酒长吞月随入。酒到胸中飞火车,月入诗肠洒冰汁。眼花忽见仙人来,笑话欣然若相识。长笛叫虚寒,馀响裂岩石。搔首于两间,今夕复何夕。云中老桂飘古香,树影波娑印蟾壁。天风忽吹散,人月两俱失。玉山倒入无何乡,雄鸡声里东方白。” 在仙居老家,柯九思安顿好家小,又去祭扫了祖坟,登临了古刹梵岩院 ,此地山回路转,幽旷天开。这座梵岩院离县城约40里地,一条溪流回环左右,南侧是风景秀丽的景星岩。祖上爱其地,修坟于侧,经过了几朝代,此寺院也几兴几废。十多年前,自己荣升奎章阁博士,回乡省亲,修复了寺院,而今物是人非感慨颇多。他提笔写下了《梵岩院记》,心中也萌生了百年之后要归葬此地的念头。 家乡虽好,亲人虽亲,但柯九思还是毅然决然地告别家人,又赴苏州姻脂桥。 柯九思决意要走的原因是:一来,柯九思在书山墨海耕耘了大半辈子,早已形成一种诗酒交游,品书论画的生活习惯,故乡固然幽静安逸,但远离城市、远离朋友,缺少柯九思早已习惯的生活氛围。 二来,生计使然。柯九思历经官场打压和火烧房产资财。家资日见窘迫,总不能坐吃山空,为家里挣些钱回来,还要靠自己那手鉴赏能力。 九思夫人姚氏,生性娴淑,知书达理,善于持家,两个儿子廷堂和廷遂在她的教导下,博览群书,好学不倦。姚氏深知丈夫的脾性,一味强留还不如给他自由,让他做自己想做的事,只要丈夫身体安康、知道家中有人牵挂就足了。 柯九思在苏州姻脂桥的小屋,倪瓒曾用诗调侃:“可厌栽花者,繁华总是虚。卜居须傍竹,无竹不成居。设榻谁为伴,开窗好对渠。莫嫌吾室陋,难与此君疏。” 柯九思悠然自得地为自己的小屋题名为“云容阁”。在这个“云容阁”中,他写过诗,题过画,填过词,编过戏。这些天,他一直静下心来在整理这几年写作积累下的诗文,看着这些诗稿,他情不自禁地想起过去在奎章阁学士院与虞学士书画酬和而编写的《柯亭杂咏》中的那些诗篇,他轻轻地吟哦出来,心中无限怀念过去的老友,他决定刊行这本诗集,还要请虚集来作序,诗集就叫《任斋诗集》。 这一天,柯九思伸伸懒腰,来到窗前。哦,下雨了!柯九思享受着雨打竹叶沙沙响的美妙时光,心中就有了一幅雨竹的构图,他铺展画纸,笔走龙蛇,瞬间一幅生动的滴水墨竹图卷画成。他又挥笔题诗:“熙宁已酉湖州笔,清事遗踪二百年,人说丹丘柯道者,独能挥翰继其传。”留下款识为:非幻道者丹丘柯九思敬仲画诗书。 非幻道者是柯九思晚年信奉道教取的号,他和朋友们既游山玩水,又求知修道,但他并不喜好于道家所炼的丹砂,推崇一种认为是强身健体的凉剂,名叫防风通圣散,每日必服一次,柯九思认为此凉剂治自己上火流鼻血的效果很好,已经坚持服了几年。 九思记得朋友们曾经赞他“诗、书、画三绝”,他矜持地笑笑:“文宗皇帝过去也这样提过,但我自己感觉还是对墨竹有点心得。”的确,他认真总结过许多年以来的画竹的心得,编著了《竹谱》一册(三十六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墨竹的晴雨风霜,横欹悬垂,荣枯稚老,各尽其态,他觉得这也是他献给人世间的一份至爱。 柯九思觉得奇怪,这一次服了凉药以后,眼前出现了一些奇幻的东西:过世的父亲正在教自己第一次画墨竹的童年情景;自己坐在母亲膝上听她吟哦:“瞻彼其奥,绿竹猗猗…”;自己欢快地捧出自己得意的墨竹图去送给在天上向他招手的父母双亲…… 窗外,雨过天晴,一缕阳光透射过窗棂,投向柯九思安祥,熟睡但已无呼吸的脸庞,柯九思演完了人世大戏,已是戏终魂安了。
初稿于2007年6月6日
参考文献 一、王及编校《柯九思诗文集》2004年6月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 二、宗典编《柯九思史料》1985年12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三、蔡东藩著《元史通俗演义》1981年6月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四、祝肇年主编《元传奇故事》1987年8月出版。 五、史卫民著《都市中的游牧民——元代城市生活长卷》1996年9月出版。 六、王卉著《元代戏曲史稿》。 七、《柯氏宗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