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 论 稿)
根据市政协三届十四次主席会议确定的调研课题,4—5月份,在市政协副主席张锦鸣带领下,经科委组织有关部门、政协委员对我市自来水“黄水”问题开展了调研。4月24日,经科委到温州市政协调研当地供水管网改造的有关情况,5月,经科委又组织市建设规划局、市卫生局、市节水办、市卫生监督所、台州(椒江)自来水公司等单位赴温州市考察,并召开座谈会,听取椒江、黄岩、路桥三区自来水公司的有关情况汇报,5月16日下午经科委带领有关技术人员到椒江枫南、桔园两个小区三户居民家中对自来水当场采样,并送自来水检测中心检测。调研中经科委还征求了市政府分管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部分政协委员、群众的意见,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 、我市自来水“黄水”现状和成因 近年来,我市很多住宅小区反映自来水发黄,并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用这种“黄水”烧的开水,即使肉眼都能看到漂浮在水中的黄色颗粒物,自来水“黄水”直接影响到群众的用水安全和身体健康,群众对此反映强烈。我市椒、黄、路三区发生自来水“黄水”的小区共有142个(见下表),其中“黄水”情况严重(自来水经常发黄)的小区有53个,“黄水”情况一般(长时间停水后发黄)的小区有62个,“黄水”情况轻微(有时自来水发黄)的小区有27个,其中椒江区自来水“黄水”情况较为严重,椒江由自来水公司直接供水的小区138个,而发生自来水“黄水”的小区就有67个,约占到直接供水小区总数的50%,此外椒江还有125幢零星住宅存在“黄水”现象。调研中对椒江枫南小区一住户的自来水进行的随机采样化验结果显示,样品水中铁含量以及浑浊度指标都远远高于卫生部二OO一年六月颁布的《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的有关规定。自来水“黄水”问题,不但发生在椒、黄、路三区,在温岭、玉环、三门等县(市)也都普遍存在。
三区“黄水”情况统计表
三区 |
发生“黄水”小区数量(个) |
合计 |
严重
(经常发黄) |
一般 (长期停水后发黄) |
轻微
(有时发黄) |
椒江 |
31 |
21 |
15 |
67 |
黄岩 |
21 |
21 |
9 |
51 |
路桥 |
1 |
20 |
3 |
24 |
合计 |
53 |
62 |
27 |
142 |
据调查,自来水“黄水”产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供水管网严重老化锈蚀产生“黄水”。我市城镇供水管网铺设始于1969年,在1999年国家出台禁止使用铸铁管、镀锌管的文件以前,供水管网基本都采用铸铁管和镀锌管,经过二三十年使用,供水管网内壁生锈腐蚀形成锈垢,在管内水压、流态发生变化或较长时间停水后开启阀门时,管内锈垢随水冲出,产生“黄水”。二是管材低劣,施工技术落后产生“黄水”。1996年后,我市部分房产开发商为降低成本,在住宅小区供水管网安装时大量采用了质量低劣的镀锌管,甚至使用冷镀管,加之管网配件质量差,接口技术落后,导致管网抗腐蚀强度低,虽使用时间不长,但锈蚀积垢严重,因而产生“黄水”。三是自来水原水呈弱酸性,加速了水管的腐蚀。台州属于酸雨区,水库水、地表水的PH值常年在6.5左右,呈弱酸性,这种弱酸性水必然会加速镀锌管的腐蚀。四是其他因素影响。供水管网末梢水滞留、管网抢修造成长时间停水、一户一表改造不彻底、水箱(水塔)等二次供水设施清洗不及时带来污染等因素,都加剧了“黄水”的发生。 二、自来水“黄水”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针对城区自来水“黄水”频发的情况,我市自来水公司加大了治理的力度,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如更换部分“黄水”严重小区的户外水管,把小区枝状供水管网结构改造成环状,对锈蚀严重的水管管壁进行冲洗,加快“一户一表”改造等,对遏制“黄水”的发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全市治理“黄水”情况来看,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政府资金投入不足。“黄水”治理是一项民生工程,所需资金应由政府、企业负担大头,用户合理分担,但目前这一块政府性投入相对较少。以椒江区为例,对有“黄水”的67个小区及零星住宅的105千米镀锌管(其中管径100mm以上21千米,管径在100mm 以下84千米)进行改造,需资金6200元,每年需投入1240万元。现行水价中没有考虑管线改造资金,这几年自来水公司供水设施建设都是向银行贷款负债经营,资金压力较大,需要政府根据供水管网改造的实际情况,解决资金问题。 2、一户一表改造工作有待推进。推进“一户一表”改造是完善供水管网结构、更新改造小区供水管道和用户表后管道,从而提高自来水水质、水压以及减少自来水损耗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市普通式一户一表安装费在800-900元左右,相对偏高的安装费,使得部分用户不愿花钱安装,而贫困户又无钱安装。一户一表改造中道路开挖审批费用不菲,一些单位搭车收费,增加了用户的负担。此外城市新建道路不允许开挖,用户阻碍立管和水表箱安装,邻里不和,不让开挖道路或从总管接水等问题也阻碍了一户一表的改造进程。 3、二次供水污染问题监管不到位。我市老城区一些高层、多层建筑由于水压低等原因没有采取直接供水,通常安装水塔、高层水箱、水泵机组、阀门等设施将自来水经储存加压后向用户进行二次供水,由于对二次供水设施的消毒、清洗不及时,往往造成饮用水的二次污染。温州市为防止生活饮用水的二次污染,保证城市二次供水水质,由市政园林局作为市区二次供水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市区二次供水的管理与监督,由市卫生局负责市区二次供水水质的卫生监测与监督。并专门在温州水务集团公司下成立二次供水分公司,制定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制度,对居民住宅区的生活饮用水二次供水设施进行免费的清洗,对宾馆、餐饮等服务业二次供水设施进行有偿清洗,有效地解决二次供水设施带来的水质污染问题。目前我市还没有相应的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市区二次供水的监督与管理工作。 4、管理体制不顺。目前新建小区供水管网由开发商安装,没有建立严格的管道安装会审、竣工验收等制度,在管材使用、安装规范上存在很多问题。如有些开发商在新建房屋水管安装时实行招标制,但施工方中标后,往往转包给无施工资质的施工队进场安装,从而影响了工程质量。有些房产开发商为降低成本,在室内管道安装时采用质量不过关的水管,不但加剧了“黄水”的发生,许多管道还因为口径过小,造成自来水水压明显下降,无法正常供水,给居民用水带来诸多不便。全市尤其是在市区还没有成立统一的台州水务集团公司,目前三区自来水公司各自独立,不能在全市范围内有效调配供水管网改造资金,采用新工艺,推广节水新技术,造成“黄水”治理工作上的不平衡。 三、解决我市自来水“黄水”问题的几点建议 自来水“黄水”问题是上个世纪城乡市政建设留下的积累性问题,是历史欠帐,但这个问题事关民生,事关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无法回避。而且供水管网改造时间越往后拖,供水管网腐蚀越发严重,受“黄水”影响的群众也就越多,再者,由于管网腐蚀老化造成自来水的跑、冒、滴、漏,这部分自来水的损耗又都分摊在自来水费上,既浪费了宝贵的水资源,又加重了群众的负担;更为严重的是供水管网腐蚀老化强度降低,爆管停水事故频繁发生,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供水管网改造的费用将逐年增加。因此,晚改不如早改,供水管网早改造,群众早得益,各级党委、政府对此要予以高度重视,把加快城区自来水管网改造作为一项关系民生的重点工程抓实抓好。从温州等地的实践经验来看,采取供水管网改造等一系列措施后,“黄水”现象基本绝迹,自来水质有明显的提高,建议治理“黄水”工作要充分吸收和借鉴各地经验和好的做法,认真制订供水管网改造规划,科学布局供水管网,系统改造供水设施,并采取切实而有效的措施,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切实提高供水质量,保障我市的饮用水安全。 1、编制供水管网改造详规,分步组织实施。一是认真调查摸底。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会同各县(市、区)对所辖区域供水管网情况进行一次调查摸底,全面摸清全市城乡社区供水管网采用铸铁管、镀锌管的长度、管网走向、口径大小、布设时间和使用状况,建立档案,编制管网分布明细图。二是科学论证,制订好供水管网的改造规划及实施方案。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在前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科学制订规划及实施方案。做好供水管网改造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搞好工程技术论证,编制施工图,并合理安排工程时间。三是全市城乡社区自来水供水管网改造工程要分步组织实施。“黄水”治理要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分步实施,逐年解决,力争在2年内市区自来水“黄水”现象得到遏制,2010年年底前在全市范围内基本解决“黄水”问题。今年作为为项目启动年,主要任务是调查摸底、制定管网改造规划和实施方案、就管网改造工程和群众民主恳谈、完成管网改造工程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2008年至2010年为分期实施年,工程于2010年9月底前扫尾,同年10至12月市政府对改造工程组织验收。整个工程具体由各县(市、区)组织实施,市政府负责统筹、协调、指导。 2、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供水管网改造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工程和重点工作,是一项利民惠民实事工程,各地要积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形成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资金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要按照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关于全国城市供水管网改造近期规划的通知》(建综[2006]27号)以及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从2007年开始,要保证每年新增财政收入的大部分投向民生”的要求,统筹安排市、县(市、区)两级财力,加大资金投入,把供水管网改造工程的投资列入专项支出项目,确保该专项资金用于供水管网改造、配套设施建设、一户一表改造补贴等相关项目,并保证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今明两年要基本完成市区主管道和小区管网的改造,据初步测算,椒江、黄岩、路桥三区需改造的镀锌管长度为327km,干线铸铁管长度为202km,供水管网改造所需资金约2.3亿元,建议今明两年市本级、三区财政各安排2000万元启动资金,分期投入市区供水管网的系统性改造建设,同时,在年度城市建设维护费中,市里每年投入100万元,用于市区供水管网的维修和支付城市公益用水费用。各县(市、区)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根据需改造管网的实际情况编制预算,加大投入。 二是管网改造资金筹措多元化。城区供水主干管道改造要以财政投入为主,列入财政年度计划统筹解决,部分资金缺口可通过向银行贷款融资解决,建议在新建项目中征收供水管网改造附加费,如杭州市目前对新建项目中按每平方米16元的标准收取管网改造附加费。城市新建供水管网要与道路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建设资金列入新建道路的总预算;小区一户一表改造、农村给水管道建设一般由原开发商、物业公司、镇政府和村委会等投入;市区低压区改造的资金由自来水公司承担,政府采取贴息、减免企业规费等措施,支持自来水公司对供水管网的改造。要充分利用市场化机制,大力推进自来水价格改革。适当调整城镇自来水价格,建立适应市场机制的合理的价格体制,自来水公司管网改造的投资费用允许进入自来水价格成本,在市区范围内实行自来水同城同价并实行居民饮用水的阶梯式水价,加大工业企业(单位)超计划用水加价水费征收力度。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城市供水管网改造。 三是积极向上级部门申请资金。市政府要在现有财政体制基础上,积极与中央、省级主管部门加强联系,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向上级争项目、争资金,力争将我市供水管网改造工程项目列入国家城市供水国债投资项目,解决我市供水管网改造资金紧张状况。 3、加强设施改造,确保工程质量。要从根本上解决自来水“黄水”问题,就必须对城区现有供水管网和配套设施进行系统性的更新改造。要在确保城镇居民正常用水条件下,按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优化管网布局和工程技术方案,合理安排,精心组织设计与施工。 一是加强供水管网改造。要改善管网“瓶颈”,优化管网布局,扩大主、支水管口径。今年市区供水管网改造的重点要放在53个“黄水”情况严重的小区和老城区、自来水低压区的管网改造上。要采用新型管材,提高管道使用寿命,改造小区枝状管线供水为环状管线供水,保证自来水的流通,避免“死水”沉积造成“黄水”现象。在自来水低压区设置增压泵,提高供水压力。 二是加强二次供水设施的改造。主要包括自来水厂的取水设施,水处理设施和供水加压设施,要广泛采用新设备,新科技,严格按有关规范和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对水塔、高层水箱等二次供水设施加大清洗力度,防止二次供水污染。在长潭水库设置活动取水口,根据季节变化水质的不同分层采水,提高原水的水质。 三是加大一户一表改造力度。加快推进自来水“一户一表、计量出户”的步伐,有关部门要紧密结合城区供水管网改造,组织专门班子,出台优惠政策,采取更加务实而有力的措施,加大一户一表改造力度,以规范城区供水管理。结合“一户一表”改造进行用户水表至室内镀锌管的更换,并使用新型环保的管材。在推进一户一表改造的进程中,要做好宣传工作,并在规范申报程序的基础上,实行各项便民措施,提供一站式服务,解决用户多头跑的问题。 4、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城区供水管网改造有序进行。建议市政府由分管副市长挂帅,组成专门班子,加强组织领导。在市政府的领导下,各相关部门要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发改委、财政部门做好供水管网改造规划的完成,加强对工程项目的监管;发改委,财政部门要会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定期对供水管网改造资金落实及计划完成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保证供水管网改造有序开展。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新建小区供水管网安装工程的监管,落实人员以及相应的管理措施,严格查处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劣质水管,确保安装工程质量,避免产生新的“黄水”问题。要把“黄水”治理列入为民办实事工程,出台《台州生活饮用水二次供水管理办法》等配套政策,加强对市区饮用水二次供水的管理,杜绝二次供水污染。 全市供水一体化要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市政府要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加快实施农村农民饮用水工程。同时加强供水管网建设,逐步实现以市本级、县(市、区)域为单位的主管网相联的大市域城乡供水一体化目标。 5、加强规范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自来水“黄水”问题一定程度上也暴露了我市自来水公司在经营、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问题,自来水公司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树立“以安全供水为目标、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服务用户为中心、以用户满意为标准”的服务理念,彻底转变观念,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服务水平。一是按照《公司法》的要求,结合公司的特点和实际,尽快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研究成立统一的台州市水务集团公司,努力实现减员增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二是利用产业优势,扩大经营范围。要充分利用自来水公司现有的设备、人员、技术和政策优势,拓宽经营服务领域,组建规范的二次供水设施清洗公司、供水管道安装公司等,努力降低成本,合理收费,保证施工质量,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三是强化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健全管理制度,落实管理责任,设立自来水服务热线电话,受理群众对自来水水质、供水管网安装维修等方面的投诉和咨询,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加大科技投入,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积极改革收费方式,推广使用智能水表和IC卡等先进计量仪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