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市政协三届十四次主席会议研究确定的重点课题调研实施方案,“发掘台州民俗文化,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专题调研组在张正煜、王云友副主席带领下,通过收集相关资料、赴县(市、区)实地走访、邀请部分专家学者和政协委员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情况,广泛听取意见建议。调研组在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对如何发掘台州民俗文化,促进旅游产业发展这一课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台州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台州东濒大海,三面环山,兼得山海之利,并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奇特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台州丰富多彩的地方风俗。作为中华民俗的一部分,它既与全国各地的风俗基本同一,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岁时节令、衣食住行、婚育寿丧、生产经贸、工艺产品、信仰祭祀和文体技艺等诸多方面,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就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而言,比较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工艺琳琅满目。历代以来,台州的传统工艺以新颖的创新设计,不拘一格的巧妙用材,精致细腻的工艺手法,丰富多样的花色品种,以及浓郁的民间特色和地方风采跻身于中国工艺美术之林,是著名的工艺美术之乡,涌现了“一绣三雕”(刺绣、木雕、石雕、玻雕)、干漆夹苎造像、翻簧竹雕、草麻编制品等一系列传统工艺品,是“中国工艺品之都”(黄岩)、“中国节日灯之乡”(黄岩宁溪)、“中国工艺礼品之都”(仙居)、“中国休闲用品礼品生产基地”(临海)。根据2006年底我市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结果,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1260项,其中造型艺术类占502项,仙居针刺无骨花灯、天台干漆夹苎技艺等5项传统工艺还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台州玻璃雕刻、临海剪纸和台州刺绣等9项传统工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乡土建筑别具一格。台州乡土建筑历史悠久,古村落、古镇、古街、古城、寺庙、祠堂、园林等建筑形式多样,是浙东建筑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如天台国清寺,建筑风格独特,艺术手法庄重朴实,为中国四大丛林建筑之一。临海台州府城建筑构造独特,兼具军事和防洪双重功能,临海古长城是江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墙之一。台州民居建筑数量众多,有内地民居建筑和沿海民居建筑之分,如临海紫阳街的三合院、仙居高迁古民居的三透九门堂、温岭石塘古镇的石头房子、路桥横街的五凤楼等等,特色鲜明,极具观赏性。 (三)佛道文化影响深远。我市佛道文化源远流长,天台是佛教天台宗发祥地,道教南宗创立地,天台县方广寺为五百罗汉道场;临海龙兴寺是日本天台宗创始人最澄受戒之地,路桥香严寺是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驻足之地。道家的“十大洞天”台州市有3处,其中黄岩区委羽山洞为第二洞天,天台县玉京洞为第六洞天,仙居县括苍洞为第十洞天。台州的佛、道教至今在国内外仍有重大影响,日本、韩国佛教天台宗信徒每年都要到国清寺朝拜祖庭,进行宗教文化交流。此外,台州东部乡村多庙祠,民间信仰五花八门,全市大小庙祠数以百计。保界神有杨府大圣(杨家将)、关圣帝君(关羽)、东岳大帝(传为泰山之神)等;渔区不兴此俗,但崇敬天妃、鱼师爷,视其为海洋渔业生产保护神。 受佛道文化影响,我市各地“迎会”形式多样,参与面广。由于寺庙多,所供“神祗”的寿日又各不相同,因而一年当中各地庙会接二连三,有的“迎会”已经拥有相当规模。如温岭市新河镇上应等村主持的南宋护国安邦大帝寿诞庆典活动,涉及15个村,参加人员数千,加上外请的“抬阁”、“闹湖船”、“舞龙”、“舞狮”、“舞八蛮”等游乡活动,以及邀请“民间剧团”到庙里的戏台“做寿戏”等,场面宏大,前往观赏的群众达数万。此类庙会,既是一种民俗信仰的宗教活动,又是一项颇具规模的民间文化艺术活动。 (四)节庆活动多姿多彩。除了春节、元宵、清明、六月六、七月七、七月半、重阳节、冬至、除夕等与全国多数地方大同小异的岁时习俗以外,台州还有不少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节庆活动。如温岭市农历七月初七的“小人节”,还是有16岁以下孩子的家庭,几乎家家户户都要过“小人节”,扎纸亭,当街祭拜保平安,热热闹闹一整天,这在全国是唯一的。再如椒江区的送大暑船、路桥区的开年节等节庆活动,已被列入我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即便在春节、中秋等举国同庆的一些节日,我市各地也有许多活动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如温岭市石桥头镇的元宵灯会,有大花灯、扛抬阁、滚龙等文艺活动。这些活动,还带动了当地民间扎纸艺术市场的繁荣。节庆活动中,许多民间表演艺术得以发展、成熟。如临海黄沙狮子、玉环坎门灯塔鱼灯、仙居叠罗汉、天台抬阁、三门杨家板龙等12个项目,已被列入我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同时,近年来仙居杨梅节、黄岩柑桔节、天台云锦杜鹃节暨济公文化节、三门青蟹节、临海江南长城节、玉环海岛文化节、温岭石文化节等由政府组织的各具特色的节庆活动都成功举办,并且影响越来越大。各类节庆活动中,不少民间文化活动得到挖掘和利用。如温岭大奏鼓,是惟一被收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大全》一书的渔村传统舞蹈,据传系明代福建惠安渔民迁居石塘镇箬山时传入,代代相传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温岭将这一传统渔家舞蹈挖掘出来,经常性地在大陆新千年曙光、新世纪曙光首照地石塘镇的风景区内表演,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游客。 (五)地方饮食特色鲜明。台州水土肥美,物产丰富,海鲜海货轮番上市,田园瓜豆果蔬数不胜数,山间山珍野味四季不绝,为台州饮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原始资源。台州美食文化内容丰富,既有以天台、仙居、临海等地为代表的山地居民美食,又有以玉环、温岭、三门等地为代表的滨海居民美食。如糟羹、蛋清羊尾、食饼筒、肉丸糊麦饼、水晶蛋糕以及黄岩胖头鱼、天台山珍、仙居八大碗、三门小海鲜、玉环敲鱼面等等一系列富有地方气息的风味小吃,非常适合大众口味,是旅游休闲的可口食品。台州饮食文化还深受宗教文化影响,佛教素斋品种丰富,道家的健身长寿饮食习惯和养生素斋,也颇具特色。同时,台州茶文化历史悠久,特别是天台山茶文化在唐代东传日本、韩国,直至现在,天台山茶道艺术依然引人瞩目。 二、台州利用民俗文化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我市发掘和保护民俗文化的基本情况 我市对民俗文化的发掘和保护工作十分重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为主要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做了大量工作。 一是民族民间艺术的普查和申报工作有序开展。从2003年开始,我市着手开展民族民间艺术的普查,第一批58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已经公布,各县市区也相应地公布了共247项县级名录。 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和队伍建设有所加强。近年来,我市命名了一批民间艺术家、民间艺术之乡、民间艺术特色队伍、民间艺术传承基地、民间艺术生态保护区。如仙居县,专门建立了花灯保护协会,设立花灯传承基地,建立皤滩乡民间艺术生态保护区、白塔镇民间艺术旅游经典景区。临海市的黄沙狮子表演队、黄岩区的十里铺高跷队等已经成为比较专业的文化团体。 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与展示工作得到加强。通过“我爱台州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文化遗产日系列宣传展、发行邮票出版画册等多种形式,让市民领略到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提高了市民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馆建设也有所进展。目前,我市已建成黄岩区翻簧竹雕艺术馆、吴子熊玻雕艺术馆、温岭市石雕博物馆、仙居县无骨花灯展馆等。台州刺绣博物馆和临海民俗博物馆的建设也在前期准备中。 (二)我市发展民俗旅游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把旅游业作为新的支柱产业加以培育和扶持,旅游资源开发不断向深度拓展,具有民俗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趋向多样化。 首先,展示台州地方饮食文化特色的民俗风情旅游发展较快,相继出现了临海紫阳街“古城风味小吃”一条街、海门老街特色餐饮一条街、椒江三甲滨海渔村、玉环海上人家、黄岩长潭村等“美食”特色街(村)。整理、挖掘了三门“海八鲜”、玉环“玉环第一鲜”、天台全牛宴、椒江戚继光抗倭庆功宴等一批特色餐饮,在全省首届农家乐特色菜比赛中均获高等级奖项。 其次,与古民居及古村、古镇、古城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有了一定发展。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得到保护和修复,临海台州府城、桃渚古城、仙居皤滩古镇、椒江海门老街、路桥十里长街、天台中山路等一大批古城、古镇、古街的修复先后完成,如仙居县白塔镇高迁古民居、玉环县东西文化村等一些具有丰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景点得到保护性开发。 再次,在蓬勃兴起的农家乐旅游中,民俗文化的利用日益引起重视。以自然生态环境、田园风光、特色农业基地、乡土文化资源和淳朴农家庭院为依托的农家乐休闲旅游,既使旅游活动更具文化内涵,又使民俗文化有了展示舞台。如在温岭、仙居等一些村庄,乡村特色浓厚的大奏鼓演出、农具打击乐表演、婚嫁仪式、“快乐手工匠”演出等都已延伸为一种精神文化活动,成为“农家乐”旅游中的重要项目,温岭、玉环等地推出的“在海上做一天渔民”的渔家乐活动,也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旅游产品。 (三)我市发掘和利用民俗文化资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发掘利用民俗文化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对民俗文化资源在提升旅游项目品位中的作用,认识不够到位,对民俗旅游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开发,措施上不够有效。一些乡镇政府在申报省、县级历史文化遗产工作中态度不是很积极,认为一旦申报成功,会给城镇建设带来麻烦。受旅游资源、交通条件、接待设施等要素分布不均的影响,各地发掘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程度差异很大,相关部门之间相互沟通不够,没有形成合力。北部临海、天台、仙居等地的民俗旅游发展相对较快,而中心城市和沿海几个县市发展相对缓慢。 2、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民间文化艺术缺乏规范的传承体系,大多是靠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子承父业,往往因人而存,人绝艺亡。这种单一的培养方式,客观上导致民间艺术人才的“青黄不接”。如三门县,目前掌握一定传统技艺的民间艺人已为数不多,并且有的年事已高,有的生活困难,他们掌握的民间文化技艺随时都可能人走艺殒。再如玉环县,不少传统曲目面临人亡歌息、人去艺绝的境况,一些民俗技艺和民间文艺可能伴随着老艺人的逝去而销声匿迹。 由于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资金投入较大,政府囿于财力,尚未进行大的投入。由于缺乏经费支持,民间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困难较多,民俗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现有的展示场馆虽然发挥了一定作用,但规模不大,影响力小,利用率低,缺乏全方位展示台州民俗文化资源的高规格展示场馆。 3、民俗旅游的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快。台州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但在将民间艺术与旅游业开发相结合,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具有鲜明特色的民俗旅游项目不多。近年来,台州的民俗旅游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开发,但是基本上还停留在简单的“参观型”为主,项目雷同,风格雷同,缺乏新意、创意与个性吸引力。特别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农家乐旅游,大多还停留在“住宿、餐饮”等浅层次的开发上,在民俗文化的利用上,文章还没有做足、做深、做透。 具有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工艺产品尚未得到很好开发。作为旅游六要素之一的“购”,一直是我市旅游业的短腿。民俗文化产品和工艺品的消费市场很小,再加上工艺品本身制作难度大、价格偏高、外包装缺乏特色和吸引力以及消费渠道不顺畅等原因,如仙居无骨花灯、黄岩翻簧竹雕等一些工艺品很难作为旅游纪念品进入市场,没有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 民俗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宣传力度尚需加大。目前,我市有民间文艺家协会、工艺美术家协会、天台山文化研究会、仙居文化研究会等社团组织,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民俗文化进行研究,但活动不多且偏重于理论研讨。至今还没有一个社团专门研究如何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开发旅游商品,政府职能部门及民间社团,对发掘民俗文化资源使之为旅游产业服务的研究,尤其是对包括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在内的旅游资源如何产品化的研究,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我市对内对外的宣传工作特别是旅游产品的营销过程中,对民俗文化资源的宣传力度不大,我市许多曾经获得殊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仅不为外界所知,也为我市许多干部群众所不晓。 三、发掘民俗文化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民俗文化既是宝贵的文化资源,也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其价值正在蓬勃兴起的民俗旅游中得到体现。充分挖掘具有民俗文化内涵的民俗旅游,能将自然与社会、文化与生活、观览与体验、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因葆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彩的生活情趣而显示出特殊的魅力。在当前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开发能反映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已成为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我市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发展旅游业的一项用之不尽的重要资源。高度重视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利用,充分发挥民俗文化在旅游业中的作用,是我市旅游业发展的后发优势所在。为此,建议市政府按照“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持续利用”的总体要求,将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研究与旅游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加快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产业化的步伐,使民俗文化资源在促进我市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中起到应有作用。同时,通过旅游开发,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 (一)出台政策,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整理和保护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体现,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来对待。建议市政府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办法,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费用列入政府经常性开支范围,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为政府经常性工作,制定具体奖励办法,对在该领域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进行奖励,逐步健全机制,完善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要在民俗文化普查的基础上,建立详细的民俗文化保护目录,尽力抢救一些已经被破坏的传统民俗,保护一些未被保护或者保护不力的传统民俗文化,并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档案和保护机制。要促成各县(市、区)建立专门的保护机构,配备专业人才,努力形成政府主动领导、部门分工负责、民间自觉参与的开放式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格局,将珍贵的民俗文化资源尽量保存下来。建议市政府促成文化管理部门经常举办民间文化艺术精品展示和民间文化艺术发展论坛、讲座等活动,让公众更多地了解民间文化艺术的丰富内涵;促成教育部门把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和保护知识编成乡土教材,纳入教学计划,将民间文化艺术欣赏和技艺训练引入中小学课堂,让青少年了解我市民俗文化的特点;促成新闻媒体通过开设专题、专栏等方式,系统介绍民间文化艺术及保护知识,大力宣传优秀民间艺人的事迹和保护民间文化艺术的先进典型,形成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加大投入,着力推进民俗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展示工作 做好民俗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展示工作,是加强民间文化艺术保护的一条必由之路,是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化发展的最佳途经。要深入研究如何以产业运作的方式,结合旅游业的发展,把具有含金量和开发潜力的那部分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做大做强,使之可持续发展。首先,要重视旅游商品的研究与开发。旅游商品不仅可以代表一地的文化品格,对区域旅游经济的增长也能起到很大作用。政府不能把旅游商品简单地看成是“游客的消遣”或“普通的纪念品”,而应以多种形式特别是通过提供必要的经费来扶持和鼓励民间组建社团及旅游企业设立机构加强旅游商品的研究与开发。其次,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馆建设。要尽早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馆建设的相关规划,在现有基础上,建设一批符合我市民俗文化保护需要的基础设施,为民俗文化保护工作提供硬件支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应在台州市区建设一座全方位展示台州民俗文化的大型博物馆,并将此作为提高中心城市文化品位,加快中心城市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加以落实。政府在加大投入的同时,还应鼓励企业、团体及个人举办各类博物馆,形成以国有公益性博物馆为主体,企业、团体及个人博物馆为补充的格局。 (三)因地制宜,深入开发各类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一种载体。旅游只有依托文化,挖掘文化内涵,才具有吸引力和生命力。合理开发利用各类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民俗旅游,应已成为我市发展旅游产业的一项重点工作。建议市政府抽调人员,落实资金,着手编制台州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专项规划。根据我市各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差异,建议着重做好四大区块民俗旅游开发。一是以仙居、天台两县为主的北部区块。仙居要侧重乡村民俗旅游开发,在“农家乐”旅游中大力挖掘民俗文化内涵,提升农家乐旅游的文化品位,努力打造“长三角最美的乡村”。天台要侧重宗教民俗旅游开发,做好“佛道”文章,努力打造“长三角宗教朝觐胜地”。二是临海古城区块。要充分利用临海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资源优势,做深做透“古城文化”,做好历史街区的修复,以名人故居、百年老店、传统作坊、博物馆等推动古城文化的深度开发。同时,要加快桃渚军事古城的保护、开发和管理。三是以三门、温岭、玉环为主的滨海区块。利用独特的渔业生产、生活习俗,依托海岛、渔村、渔镇,突出海洋民俗风情,大力发展渔家乐旅游。四是中心城市区块。椒江区重点做好港口商贸文化的开发,进一步充实海门老街的民俗旅游项目。同时,以大陈岛的开发为重点,发展海洋民俗旅游。黄岩区要以中国柑橘观光园为载体,重点发展柑橘风情游。路桥区重点做好商贸旅游开发,加快十里长街、中国日用品商城的旅游开发。 (四)突出重点,精心推出具有民俗文化内涵的旅游项目 旅游业发展的趋势表明,具有民俗文化内涵的旅游项目,越来越受到广大旅游者的喜爱。我市应在精心设计包装的基础上,尽快推出相关项目。要对台州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重新包装,赋予景区、景点以恰如其分的文化、历史、民俗、科学内涵,作为旅游市场的主要卖点和新的亮点。在我市旅游项目与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建议重点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第一,大力开发民俗观赏项目。民俗观赏项目是人们了解地域文化最基本的方式。台州可开发的观赏项目很多,包括民居建筑、生产(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民间艺术、节庆礼仪等等,要设法让这众多的项目合理组合起来形成台州民俗旅游观赏项目的基本结构。如民居建筑方面,可利用各种有特色的乡土建筑,做好古城、古镇、古村、古街的保护和开发,推出“江南古城之旅”、“浙东古镇游”、“浙东古村探秘之旅”等特色线路。 第二,积极开发民俗体验型旅游项目。大力发展发展农(渔)家乐旅游,挖掘乡土文化特别是饮食文化内涵,建设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风情小镇、风情村,鼓励发展农民家庭旅馆、农村特色餐饮,开发富有特色的采摘、垂钓、耕种、捕捞等农(渔)事体验项目。同时,要发挥台州“佛宗道源”的优势,利用天台山独特的佛教资源,定期举行“天台宗朝拜”、“济公朝拜”、“道教修炼”等宗教朝拜活动,进一步丰富活动的文化内涵,吸引更多的海内外信徒。 (五)多管齐下,全面宣传我市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要将民俗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做好宣传工作是其中重要环节。建议市政府充分整合全市宣传资源,把多姿多彩的台州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作为介绍、展示台州城市形象和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安排专项资金,拍摄、制作民俗旅游主题宣传片、宣传手册,在国内外主要媒体、网站开辟专栏,大张旗鼓地宣传台州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现有的旅游节庆活动,充实活动内容,提高各项活动的民俗文化内涵;建立和强化市、县(市、区)政府与企业联动的市场化、一体化旅游营销机制,积极参加国内、国际大型旅游交易会,加快国(境)内外旅游市场的开拓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