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重点课题调研组 (2013年6月27日)
“加强椒江科学保护与利用”,是市政协2013年重点调研课题。自3月开始,在元茂荣主席领导下,成立了以郑荐平副主席为组长的调研课题组,赴椒江、黄岩、临海、天台、仙居等县(市、区)及丽水市实地深入调研,查阅了大量资料,召开多次座谈会专题分析研讨,从科学保护视角分析椒江的利用情况。市水利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建设规划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商务局、市文广新局、市海洋与渔业局、市旅游局、市港航管理局、市水环境整治办、市现代服务业管理办公室等15个部门和单位积极参与调研,并完成了11个调研课题子报告,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本综合调研报告。 一、现状与问题 椒江是台州市最大的河流,浙江省第三大水系,主流发源于仙居县与缙云县交界的天堂尖,曲折东流,经仙居县、临海市至三江口与永宁江汇流后统称椒江(现代国际上通行以该河流入海段的名称为该河流的总称)。主流全长209公里,沿途有永安溪、始丰溪和灵江、永宁江等80多条溪江汇入,流域范围包括我市仙居县、临海市、天台县、黄岩区、椒江区及丽水的缙云县、金华的磐安县部分乡镇,总面积6603平方公里,其中台州境内占92.8%。 (一)自然环境 1、降水。椒江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640毫米。降水量较多的地区位于括苍山区以及长潭库区、牛头山库区,降水量较少的地区位于东部沿海以及天台县西北角与新昌的交界地带,主要降雨集中在梅雨期与台风期,5—9月份降雨量占全年的65%。 2、径流。椒江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为63亿立方米,枯水年90%保证率为36.7亿立方米。扣除区域用水和永宁江流域向温黄平原调水后多年平均入海水量约为50亿立方米。扣除洪水及其它不可控制下泄水量和生态水量后,多年平均可利用水量约24亿立方米,90%保证率可利用水量约18.1亿立方米。 3、水系。仙居县永安溪,水域面积26.3平方公里;天台始丰溪,水域面积24.3平方公里;临海市灵江,水域面积33.7平方公里;黄岩区永宁江,水域面积6.5平方公里;椒江区河段,水域面积35.2平方公里。 流域集雨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河流的基本特征表 干河名称 支流名称 发源地与注入河流 河 长 (公里) 面 积 (平方公里) 河道平均 坡度(‰) 椒
江 永安溪 溪口~三江村 144.0 2704.0 5.5 曹店港 牛角坞尖~曹店注入永安溪 22.4 105.4 35.2 九都坑 平象~小田头注入永安溪 24.3 106.6 25.6 十三都坑 十八曲岭~大昌注入永安溪 41.4 226.1 13.5 十八都坑 小 溪~水口山注入永安溪 32.5 113.5 19.3 北岙坑 四挟路~官路注入永安溪 24.5 190.5 24.1 朱 溪 下坑~后林注入永安溪 49.2 379.3 16.0 双港溪 白箬坑~上峰注入永安溪 22.2 141.4 23.4 始丰溪 始丰溪 盘山~三江村 134.0 1615.6 8.4 三茅溪 万年林场~下清溪注入始丰溪 25.7 154.9 29.4 苍山溪 里坑~王村注入始丰溪 22.5 169.1 20.5 灵江干流 三江村~三江口 46.0 1054.4 4.2 大田港 金竹坞~五孔岙村注入灵江 53.2 522.2 3.0 义城港 青尖顶~增棚埠注入灵江 43.6 228.8 19.5 永宁江 永宁江 大尖寺~三江口 83.0 889.8 10.8 椒 江 三江口~松浦闸 19.0 339.2 龙 溪 新屋村~华景闸下游 22.6 300.7 24.6 (二)基础设施 1、水库。椒江流域现有大型(1亿立方米以上)水库4座,中型(1000万立方米以上)水库6座,大、中型水库总库容为14.9亿立方米,兴利库容为9.2亿立方米,防洪库容3.5亿立方米,年可供水量为9.6亿立方米,其中可供管网水量(P=95%)7.6亿立方米,可供农业灌溉用水(P=90%)2亿立方米。现有小型水库199座,总库容1.7亿立方米,兴利库容1.3亿立方米,年可供水量1.7亿立方米,其中可供管网水量0.4亿立方米,可供农业灌溉水量1.3亿立方米。 大、中型水库工程主要特征表 行政区 水库名称 所在流域 集雨面积 (平方公里) 总库容 (万立方米) 兴利库容 (万立方米) 防洪库容 (万立方米) 仙居县 下岸水库 永安溪 259 13500 10105 1862 里林水库 九都港 92.3 1245 795 天台县 里石门水库 始丰溪 296 19900 11608 3204 龙溪水库 黄水溪 76 2558 2006 黄龙水库 29.2 1625 1161 临海市 牛头山水库 逆溪 254 30250 15600 9616 溪口水库 龙溪 35.6 2840 2053 黄岩区 长潭水库 永宁江 441.3 73200 45600 20700 秀岭水库 秀岭溪 13.9 1916 1274 佛岭水库 南岙溪 18.26 1728 1324 合计 148760 91526 35382 2、供水。椒江流域水资源可利用量为18.1亿立方米,现有水库可供水量为11.3亿立方米,调出水量约2.9亿立方米,流域内水库实际可用水量为8.4亿立方米。预测2020年流域内需水量为14.4亿立方米,管网缺水约1.5亿立方米,农业灌溉基本不缺水。 3、防洪。经过多年的整治,椒江骨干河流县城所在河段基本达到国家防洪标准,形成了完整的闭合区,大大提高了防台御潮能力和对椒江沿岸的保护能力,但乡镇农村防洪堤未形成体系。 4、截污。沿江县市区现有污水处理厂28个,年污水处理能力约1.2亿立方米。 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表 序号 县(市、区) 污水厂名称 设计处理能力 (万吨/日) 实际处理量 (万吨/日) 备注 1 椒江区 台州市水处理发展有限公司 15 11.72 2 黄岩区 台州市黄岩污水处理有限公司 8 6.87 3 宁溪镇污水处理厂 0.05 0.05 4 院桥镇污水处理厂 1.95 试运行 5 临海市 临海市富春紫光污水处理有限公司 6 4.81 6 桃渚镇污水处理站 0.05 0.03 7 汛桥镇污水处理站 0.04 0.03 8 小芝镇污水处理站 0.12 0.091 9 上盘镇污水处理站 0.03 0.023 10 杜桥镇污水处理站 1.25 0.95 11 涌泉镇污水处理站 0.06 0.046 12 尤溪镇污水处理站 0.06 0.046 13 河头镇污水处理站 0.03 0.023 14 沿江镇污水处理站 0.06 0.046 15 括苍镇污水处理站 0.055 0.042 16 永丰镇污水处理站 0.052 0.04 17 汇溪镇污水处理站 0.045 0.034 18 天台县 凯发新泉水务(天台)有限公司 4 3.34 19 白鹤镇污水处理站 0.03 未正常运行 20 石梁镇污水处理站 0.03 未正常运行 21 街头镇污水处理站 0.03 未正常运行 22 平桥镇污水处理站 0.5 未正常运行 进水浓度过低 23 坦头镇污水处理站 0.02 未正常运行 24 三合镇污水处理站 0.02 未正常运行 25 洪畴镇污水处理站 0.03 未正常运行 26 仙居县 仙居县永安污水处理厂 2 2.32 超负荷 27 横溪镇污水处理厂 0.5 0.4 28 白塔镇污水处理厂 0.6 0.24 合 计 40.612 31.151 (三)经济人文 1、经济。台州经济始于沿溪沿江发展,流域两岸分布着2座城市、2个县城、49个乡(镇、街道),是台州主要城镇以及人流、物流和商流的集聚地。三国两晋时,蚕桑、渔盐、制瓷、造船诸业兴盛。改革开放以来,凭借民营经济和股份合作制的活力,台州经济得以快速发展。2012年椒江流域地区国内生产总值1328.6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39150元。 2012年椒江流域各县(市、区)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行政区 椒江区 黄岩区 临海市 天台县 仙居县 面积(平方公里) 280.1 988 2203 1246 2000 人口(万人) 51.88 60.14 117.85 59.22 50.29 农业人口数(万人) 37.61 49.17 102.7 48.02 45.27 GDP(亿元) 371.61 283.23 395.65 150.21 127.97 三次产业比例 4.1: 40.5: 55.4 5.2: 52.7: 42.1 9.1: 51.1: 39.8 7.9: 43.9: 48.2 10.3: 44.0: 45.7 工业增加值(亿元) 129.15 139.16 202.30 65.95 45.08 2、文化。椒江是台州文明的发祥地。仙居下汤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以天台山、临海古城、章安古镇等区域为重点,大量留存着新石器时代遗址、明清古民居、古建筑桥梁及近现代史迹。东晋以来,当地经济文化渐兴,涌现出一批杰出历史文化名人。天台山是佛教五百罗汉道场,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为中华“和合文化”主要起源地之一。天台桐柏宫是道教南宗祖庭,黄岩委羽山洞、天台赤城山洞、仙居括苍山洞排行为道教十大洞天之第二、六、十。此外,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风俗,涌现了“一绣三雕”(刺绣、石雕、木雕、玻璃雕)、干漆夹苎造像、翻簧竹雕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 3、景观。拥有天台山风景旅游区、仙居风景名胜区、临海江南长城3个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天台、仙居2个省级旅游强县和皤滩乡等9个旅游强镇。永安溪是省内极少的基本保持原生态、污染较轻的自然河流之一。两溪三江相继开发了仙居永安溪漂流、仙居绿道、天台始丰湖、临海三江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临海江滨公园、临海灵湖、黄岩浙东十八潭、长潭湖、永宁江公园、椒江江滨公园等水利景区景点。 (四)存在问题 1、水质污染比较严重。沿岸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治污能力相对不足。部分县(市、区)和中心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进度较慢,三级截污管网体系不够完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展不快。工业企业废水整治不全面,沿河两岸违法排污口尚未全面封堵。农业面源治理效果欠佳,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标准不高,沼液难以达标排放。 目前,椒江水质从源头的I~II类水到下游出海口的劣Ⅴ类水,呈现逐渐变差的现象,主要超标项目为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磷等。从历史变化情况来看,椒江水质总体上是从1995年开始逐渐变差,到2005年后变差速率有一定减缓,但在局部河段,如永宁江、椒江下游等河网水质污染依然严重,至今未得到根本扭转。 2012年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情况表 河流 监测点 水质类别 超标项目 永安溪 横溪 Ⅱ类 河埠 Ⅱ类 柏枝岙(县界) Ⅲ类
始丰溪 岩下 Ⅱ类 天台城关 Ⅲ类 下湾(县界) Ⅳ类 氨氮 沙段 Ⅳ类 总磷 灵江 临海大桥 Ⅴ类 化学需氧量、氨氮 、总磷 洋头 Ⅳ类 化学需氧量 西岑 Ⅳ类 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总磷 尤溪 尤溪 Ⅱ类 三洞桥 Ⅳ类 化学需氧量 永宁江 西江二桥 Ⅴ类 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氨氮 永宁江闸 超Ⅴ类 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氨氮 、总磷 椒江 椒江 Ⅴ类 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氨氮 、总磷、汞、铅、石油类含量 2、开发利用不够有序。全流域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相关部门合力协调管理的良性局面还未形成,“九龙治水”现象依旧存在。流域上下游共同治理、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还不健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民间保护河流组织尚未建立。珍贵的岸线资源被浪费和粗放利用。涉港企业占用了大量的河滩水域岸线,造成资源浪费,仅灵江沿岸造船企业占用水域就达75.6万平方米。同时,沿江两岸乱搭乱建情况比较严重,向河道内倾倒建筑(生活)垃圾、排放废水泥浆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受围滩造田、城市开发等因素影响生态水系萎缩,渔业资源衰退。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庙龙港以上的灵江主河道宽度萎缩了20—30米,椒江水域面积减少了30%,天然湿地萎缩40%以上。历史上,始丰溪两岸白鹭低飞,野鸭戏水,游鱼翔底以及成片的森林湿地等景观基本消失,仅存几处湿地也被切割分散为一个个不完整的“孤岛”。刀鲚、凤鲚等优质鱼类已经消失。 3、防洪标准局部偏低。椒江源短流急,河道比降大,流域山区面积大,溪流众多,洪水暴涨暴落。据不完全统计,从北宋庆历五年至建国,有记载的水灾244次,其中死亡人数超万的有5次。近50年,出现较大洪水10次,特别是1959年、1962年、1963年及1997年临海水位达9米以上。临海三江村以下至椒江口均为感潮河段,受潮水顶托,潮差大,排水不畅,对防潮、防洪及改善水质均带来不利影响。 现有蓄水工程的建设起到了重要拦蓄作用,但与流域防洪要求相比,椒江防洪标准仍然偏低。如流域内水工程设施控制流域面积1635平方公里,仅占全流域24.8%左右,导致椒江径流调节能力差,水资源利用率低,水旱灾害交替发生;沿岸一些城镇治涝标准不足10年一遇;部分干、支流防洪堤还不达标。 4、流域规划已经滞后。椒江现有的流域综合规划、防洪规划明显滞后于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如《浙江省灵江流域综合规划报告》是1997年省政府批准的,已超过2010年规划期限。在河道整治、流域采砂、防洪等方面虽有专题规划,但缺乏统筹衔接,存在着江城关系脱节、上下游衔接断裂、南北两岸关联缺乏等突出问题。椒江沿岸滨江空间的开发利用规划不够完善。椒江滨江区作为现代城市的活力区块,在生态、文化、休闲方面本应发挥重要功能,各县市区为此做了许多尝试,相继建成了江滨公园、滨江公园和沿江绿道等,但在城市化过程中,往往更侧重于城市内部功能提升和新城区形象建设,滨江的亲水空间并没有得到科学、合理、有序的规划与营造,亲水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山水城市特色也难以充分展现,滨江空间的科学利用还需进一步加强。沿岸的产业布局并不合理,化工、医药、造纸、电镀、纺织印染、饮料制造业和农副食品加工等污染较重的行业在沿岸产业中还占有一定比例。6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分布在椒江干流和主要支流两侧,11个特色工业集聚区大都分布在椒江流域中上游。 5、环保共识尚未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水环境的共识尚未形成,许多不良的传统观念、生活陋习仍左右着沿岸居民的日常行为,随意向河道中倾倒生活、建筑垃圾、抛弃废物、排放生活污水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相当一部分群众在思想和行为上与生态文明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局部支流仍存在无序采砂现象;部分企业主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缺失,违法偷排、漏排和超标排放污水现象屡禁不止。全民水环境保护意识亟待加强。 二、意义和愿景 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加强椒江的科学保护与利用,是“敬畏自然遗产,服务当下苍生,造福子孙后代”,是人文传承的需要,是建设美丽台州的需要,更是台州永续发展的需要。 (一)意义 1、敬畏自然遗产。椒江是大自然对台州的馈赠,是我们的母亲河,是台州人民世代栖息并赖以发展的基础,是台州最宝贵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同时,兼具行洪排涝之功、供水发电之效、航运灌溉之便、旅游景观之美、生态维系之益和人文滋养之利。保护和合理利用椒江,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仅是尊崇自然、敬畏生命的体现,也是传承自然和文化遗产的需要。 2、服务当下苍生。椒江水系是台州市域的安全保障、生态的载体,更是文明的象征,发展的基础。江河资源是最主要的经济资源,江河工程也是最主要的民生工程。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市的基本水情。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脆弱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与幸福指数的重大问题。 3、造福子孙后代。十八大提出“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愿景,引起广泛共鸣。保护母亲河是转型发展的大势所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是关乎台州未来的长远大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更是台州永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保护母亲河也就是保护台州人自己的家园。 (二)愿景 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建议实施“二五十”行动计划:力争两年内研究制定椒江科学保护与利用规划,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形成科学、高效、有序的椒江流域管理运行机制,水体污染得到有效遏制,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五年内开工建设关键性工程项目,主要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十年内基本建成椒江流域水利航运、环保截污、生态植被、文化旅游等关键性基础工程设施,水质明显好转,全社会保护母亲河的意识得到极大提高,从而使椒江成为水清、流畅、岸绿、景美、路通的绿色名片。在椒江保护和利用工作中应处理好三大关系: 一是保护与利用关系。保护为先,利用为要。保护是重点,利用是目的,利用应服从于保护。保护是为了更好、更合理的利用,为了永续的利用;利用是为了促进更有效地保护。保护的核心内容是水质的清澈与生态功能的恢复;保护的要义在于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尽可能地维护椒江的自然形态结构和生态环境;利用应是与自然生态环境友好相处的利用,应是资源最节约、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最大化的利用。 二是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水系的最大特点在于系统性。没有区域的治理和保护,全流域的治理和保护就无从谈起;没有全流域的协调联动,区域的治理和保护也将是徒劳无功。因此,椒江的保护与利用是个系统工程,既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保护与利用椒江资源的积极性,又要强化全流域的协调性和统一性。要做好保护与利用的顶层设计,创新管理模式。依据全流域整体规划的治理、保护与利用目标,进一步明确流域中各级政府的目标、任务与责任。 三是近期与远期的关系。椒江流域的保护与利用,要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的统一;经济效益应服从于生态效益,短期效益应服从于长期效益。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依照长规划短安排,区分轻重缓急,有序推进。近期要针对突出问题优先治理、加快建设。从远期看要科学确定保护与利用方案,确保椒江的防洪安全、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利用。 三、对策与建议 科学保护和利用椒江事关防洪、供水、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反映人居环境的好坏,影响着城市形象与品位。椒江保护与利用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坚持“政府主导、全民行动,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保护优先、科学利用”,实现人水和谐、资源永续利用。 (一)加强统筹规划 1、规划龙头引领。应进一步审视椒江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用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视角重新定位椒江在台州经济社会与城市发展中的功能。由市政府一名分管副市长牵头,沿江各县(市、区)政府共同参与,组建强有力的工作班子,对椒江的水土、城建、产业、航运、渔业、文化、景观、环保、旅游等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合理划分沿江功能区,正确处理好产业转型和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和城镇空间拓展、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委托权威机构编制椒江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并将其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市建设规划、沿江发展规划、生产力布局规划及流域水利与防洪等规划相衔接。由市直各职能部门牵头,抓紧编制或修编椒江流域环境保护、水利综合、防洪、污水处理、航运、产业、旅游等专项规划,形成以椒江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为总纲,以各专项规划为细则的规划体系,实现各项规划之间的无缝对接。沿江各地都要根据地貌类型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等情况,按照生态重要性大小,着力推行重点保护区域、引导利用区域和优化利用区域功能区划。各项规划均需经过一定程序进行批准和公示,一经批准,须刚性执行。 2、江城联动发展。椒江滨江地带是最为重要的景观空间,必须因地制宜,合理规划两岸的景观节点,增强两岸开发建设的亲水性并凸显其在城市、乡村和生态保护区等不同地段上的景观特色。加强统筹,协调两岸建设以适应城市不断发展的开发要求,促进两岸土地使用功能的多样性、互补性、关联性,实现江城联动发展,亲水资源有效利用,两岸开发有序推进。岸线利用要坚持人水和谐相处的理念,给洪水以出路,不得牺牲河滩湿地索取发展空间,不得擅自改动河道水系自然流向,不得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布置新的非公益性基础设施,尽可能保护河道的自然形态,慎用截弯取直,维护河道水系的自然性、生态性和整体性。同时,切实加大椒江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力度,重要节点以发展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全面提升文化旅游服务设施发展水平及园林景观品质,留足椒江干流和一级支流两侧50—100米作为生态公园或慢行游步道,为生态、文化、旅游等景观建设腾出空间,大力建设沿岸亲水平台。以江为纽带,长远谋划,分步实施,努力将椒江区至黄岩区沿江打造成为台州的生态走廊和城市会客厅。 3、优化产业布局。科学利用滨江资源、合理布局产业是必要的,但必须转变传统粗放、掠夺式发展理念,摒弃污水直排、乱搭乱建,把椒江当成天然纳污场所的做法。实施主体功能区和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宜林则林、宜水则水,保护森林、水域,修复生态湿地。优化二产布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根据沿江的纳污总量和用水总量,实施节能减排,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上游地区要重点结合城镇的发展,主要以发展服务业和低污染高附加值制造业为主;中游地区应着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业,积极打造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承接市区融合的功能区块,打造以高端服务业为主的台州交通集散枢纽、特色产研基地、休闲生活中心;下游地区应当促二三一产业模式向三二一产业模式转变,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高效农业。 (二)实施工程保障 1、完善城防体系。继续实施强塘工程建设,抓好椒江沿线重要河段综合治理,提高流域内堤塘防御标准和水库安全率。根据《防洪法》和《防洪标准》(GB/T50805-2012)规定,市区防洪标准应提高到100年一遇以上,县(市)城区、建制镇镇区、平原农村和山区农村的防洪标准相应提高到50—100年、20年、20年、5—10年一遇。建设流域内防洪排涝骨干工程,黄岩实施东官河整治工程,临海实施城防工程、大田平原和义城港平原河湖治理工程,仙居、天台提高沿江城镇防洪能力,其它河段修建非封闭式的防洪堤。加快雨洪资源化研究,统一调度椒江流域洪水,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利工程拦洪削峰和蓄水的综合功能。 2、修筑水源工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南片水资源供需矛盾愈加突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已成为椒江流域当前需要迫切研究的课题。而解决我市水源的唯一出路就在椒江,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椒江引水工作,统筹椒江上、中、下游引水方案。加快实施长潭—牛头山水库水源应急联网工程建设,使之成为市区和临海互为备用水源。抓住当前中央大兴水利的有利时机,抓紧建成朱溪、方溪、盂溪水库等原水利规划已明确的水源工程。同时,组建专门机构,细化椒江上、中、下游各条线路引水方案的比选和科学论证。对永宁江治理工程进行评估。庙龙港建闸可年供水约4亿立方米,基本上能解决温黄平原和临海沿海的农业灌溉、生态及部分工业用水,可极大改善临海市区生态环境,并可置换出长潭水库年1亿多方水,还可大为改善台州市区河道水质;庙龙港建闸条件较好,具有岩石基础、政策处理难度不大、投资省等优点,但对上游、大田平原排涝、闸下河床淤积等影响较大。椒江口建闸能最大限度利用椒江的水资源,从根本上解决台州南片资源性缺水问题,并可改善椒江水质和生态环境,但对中下游河段和河口会产生深远影响。应在委托国内权威机构就建闸问题进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采用最佳方案,及早付诸实施。 3、综合整治水系。水系综合整治的视角要从防洪灌溉、堤防安全转为更为广泛的河流健康上来,要在河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水系健康状况评价方法方面做进一步探索。河道整治要从单纯的水工建筑物控导水流改善流态,发展为以改善水环境、水生态和营造水景观、水文化为核心,以护岸固堤等防洪和河道整治建筑为基础,结合生态、景观、文化设计,开展河道综合整治,在山溪性河段,适度建设活动橡皮拦水坝。继续抓好中央财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县、中小河流、独流入海和小流域治理等项目建设,加强河道保洁、清障、疏浚,采取拓宽、筑堤、护岸等工程措施,提高河道的泄洪、排水能力。切实加强长潭、牛头山等水源地保护。本着生态优先的原则,加大沿溪两岸植树造林工作力度,严格保护现有河岸、两侧防护林、景观林,促其尽快恢复自然植被,提高蓄水保土能力。根据水生态状况,有选择地实行渔业放流。要统筹城乡污水处理,合理布局沿江污水处理设施,“供水管网铺设到哪里,污水管网同步跟到哪里”,改造中心城区和临海副中心城区的二三级纳污管线,扩大天台和仙居城关的污水处理规模,推进污水处理站网建设,实现污水处理与城乡供水相匹配。完善镇、村污水收集管网,利用世行贷款推行农村集中式污水处理,提高沿岸行政村污水处理率。 (三)完善管理机制 1、严格保护标准。制定严格的环境准入标准,积极运用政策杠杆撬动产业升级,切实落实差别化的生态环境功能区管理政策,坚决防止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项目落地。制定并实施沿江县(市、区)医化行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深化造纸行业结构调整,严格规范电镀行业和印染行业发展。严格执行畜禽养殖禁、限养区划分方案,削减沿江两岸畜禽养殖总量,提高重要水源地污染物总量控制水平。严格贯彻落实环保“三同时”政策措施。 2、加强执法监督。以铁的决心、铁的手腕、铁的纪律,进一步加强椒江保护的执法力度,加强对椒江水域及河道岸线的巡查、检查,及时制止和查处各类违法破坏母亲河的行为,维持正常的水事秩序。椒江口整治应同滩涂围垦和航运港口建设相结合,合理开发利用滩涂资源。对未经批准或不按照批准要求占用椒江资源的建设项目,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规定严格查处。对于经批准的涉江建设项目,要加强监督检查,明确工程建设的界线和位置,认真审查涉江建筑物的施工安排,做好工程竣工后的验收工作。应加强许可项目审批后的监督管理,切实推进“重审批”向“重监管”转变,防止出现只批不管、只收费不服务的现象,严格履行椒江流域管理的法定职责。 3、加大治理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各级政府应逐渐加大财政投入,逐步壮大生态补偿资金,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紧紧抓住国家近几年倾斜水利建设的机遇,积极包装大项目、好项目向上争取资金;对沿岸资源利用进行招拍挂,利用冠名权等市场手段向企业、民间融资、募资;稳妥从原水价格中划出一定比例,专款用于水资源保护。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开展关键科技研究和科技合作,与国内河流治理科研机构就椒江水利与生态功能复合技术等方面展开合作。积极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加快智慧水务建设,建成覆盖全流域动态监测系统,及时掌握和遏制对椒江资源的无序占用和破坏。要建立完善“河流健康档案”,对河流淤积状况、污染源、水流水文数据进行记录管理。 4、形成长效机制。在椒江水系分级建立“河长制”,将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整治、水生态修复等指标纳入各级政府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形成交界断面水质问责机制。应健全占用河道、水域、岸线审批责任制度,对不按法定程序办事、滥用权力的要追究责任,保障行政许可相对人的知情权、陈述权、监督权,进一步明确行政许可的主体、程序、时限,推进审批的规范化。应深化改革,完善组织机构,形成统一、高效的管理体系,加快推进市区供水一体化,探索水务体制和水务市场一体化改革,改变目前“九龙治水”的局面。 (四)强化人文引导 1、普及宣传教育。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力军作用,使保护椒江行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结合省市开展的“双清”、“多城同创”等行动,运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及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保护母亲河”宣传教育活动。尤其是在沿江两岸村、企全面建立环保村规民约,切实增强群众的水资源保护意识、环保意识和文明意识,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和不良的生活习惯。每年组织发动各级机关干部、团员青年、慈善义工、沿岸群众踊跃参与河水保洁、河岸绿化等活动,在全社会营造自觉保护“母亲河”的良好风尚。 2、倡导人水和谐。充分发掘、整理、开发、利用台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从文化的角度反思人与自然、人与水的关系,践行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倡导绿色低碳与节约的文化风尚,积极引导全社会建立人水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步形成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大力发展与生态环境友好和谐相处的文化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另一个角度破解资源环境瓶颈。 3、动员全民参与。加强信息披露和公众参与,形成有利于全社会参与流域水污染治理的体制机制。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工作例会制度、流域水量水质信息共享制度以及水污染事故通报制度,通过媒体、网站和公报等形式定期发布重点行业污染源、重大项目环评审批,以及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进展和水质变化等情况,保证公众能及时监督政府和企业的环境行为。进一步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完善举报奖励制度。积极支持大力发展环保志愿者队伍,培育民间环保组织开展工作,充分发挥民间环保组织的监督和维权作用。 护一条椒江,泽万世生灵。加强保护椒江流域,改善生态环境,我们应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努力使椒江科学保护与利用迈上新的台阶,保障台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保证台州人民的幸福千秋万代持续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