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顾名思义,即是历史上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对国家、民族、人民做出过较大贡献、起过重大作用并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杰出人物。名人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也是一个区域、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深入挖掘名人资源,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台州历史文化名人资源 台州历史悠久,人才辈出,从古至今涌现出了一代又一代名人,名人资源十分丰富。 综观台州历代,有正史立传99人、两院院士20人、客籍著名人物18人,原属台州今属宁波的宁海籍杰出人物2人。他们当中,有“忠谏亡身”的三国时吴国名臣屈晃,台州儒学之开山祖师晋代任旭,隋代的天台宗创始人之一灌顶,唐代著名诗人项斯和罗虬,中唐农民起义首领袁晁,北宋道教南宗始祖张伯端。在历代科举中,台州出过王会龙、泰不华、秦鸣雷3位状元和叶漴、陈正大3位武状元;南宋时期,有宰辅钱端礼、谢廓然、陈骙、谢深甫、钱象祖、谢堂、杜范、贾似道、叶梦鼎、吴坚等10人,还有一位垂帘听政的太皇太后谢道清。期间,著名诗人有杨蟠、左纬、徐似道、戴复古、林表民等,还有名扬海内外的神奇人物道济和著名文史学家、主编《嘉定赤城志》的陈耆卿。元代陈孚、柯九思等15人入选《元诗选》;元末台州还有一位义军首领方国珍。明代,有首定“唐宋八大家”的著名学者朱右,出任内阁辅臣的有王一宁,任尚书和布政使较杰出的有陈员韬、陈选、蔡潮、蔡云程、金立敬、戴德孺、王宗沐、王士琦、庞泮、王启、赵大佑、何宽等12人,还有张元勋、王士琦、杨文等抗倭名臣名将以及反清复明的“忠节”志士陈函辉和不怕“诛十族”的台州式硬气人物方孝孺(宁海人,时属台州)。明清两代,台州出了不少“文化世家”,如明代栅浦何氏,祖孙十几代,共留有著述38部、数百卷。其中,曾任潮州知府的何宠,被奉为“潮州城隍”,是继三国时章安人屈坦后,被尊崇为冥界地方守护神的第二个台州人。再如天台“二齐”(齐召南、齐周华),临海“三洪”(洪坤煊、洪颐煊、洪震煊),三门“吴门三才女”(叶素娘、吴蕙芳、吴茜云)等;还有在鸦片战争中为国捐躯的参将张玉衡、抗英有功的“武显将军”林正阳、农民起义首领金满以及近代著名文学家、外交家王咏霓等。 近现代有高僧谛闲,对物理、化学、医药、机电、圹冶、火器制造等无所不通的杰出科学家周郇雨,辛亥革命著名人物王文庆、杨哲商、屈映光等,“五四”运动中的陈荩民,早期中共党员、上海“五卅”运动中的学运领袖张崇德,亭旁起义总指挥包定、桐柏暴动首领杨敬燮、红十三军主要领导人柳苦民;惨遭国民党杀害的“左联五烈士”之一柔石(宁海人,时属台州);革命家王观澜、军事家张崇文、外交家章文晋、书画家陈叔亮、教育家林迪生等,抗战时为国捐躯的二十九军军长陈安宝、少将王禹九、谢升标;还有威震长空的中国“空军之父”、抗战中任空军前敌总指挥的周至柔和曾任国民政府军政部次长的林蔚、有“台湾经济史的拓荒者”之称的著名经济学家周宪文等;被授予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有罗宗洛、朱洗、冯德培、柯召、陈芳允、陈中伟、柯俊、吴全德、黄志镗、闻邦椿、洪孟民、蒋民华、齐康、池志强、方秦汉、徐世浙;被授予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有柯伟、金庆焕、蔡道基、陈洪渊。 另外,比较著名的客籍人物有孙绰、孙恩、顾欢、智顗、顾况、最澄、司马承祯、郑虔、寒山、朱熹、谭纶、戚继光、徐霞客、郑成功、葛云飞、蒲华、宣侠父、蒋志英等。 二、台州历史文化名人精神 台州在历史长河中连绵不断地涌现出众多的杰出人物,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挖掘出历史人物的精神,对于增强台州人民的文化价值认同,凝聚人们的力量,提高城市向心力,共同促进台州经济文化社会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概况一下,台州历代文化名人的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兼容并蓄,打开山海门户。最典型的就是儒释道兼融。台州面山濒海,前期最有影响的是宗教的传入。东汉末年,佛道两教均传入台州,三国时王方平南来传道,赤乌年间吴大帝孙权为葛玄建道观39所,属临海郡辖区的就有10所。东晋穆帝时著名文人、章安县令孙绰作《游天台山赋》,使天台山声名远播,以至名僧高道、文人学士相继来访。南朝盐官顾欢隐居天台山,著《夷夏论》,引发佛道大辩论。南朝高僧智者大师创立佛教天台宗,其高足章安大师灌顶为其整理著述“天台三大部”和“天台五小部”等共151卷传世;灌顶本人又著有佛学著作31卷,为天台宗的最后形成和传承作出了特殊贡献。唐代司马承祯居天台桐柏宫近40年,开道教南宗祖庭之先声;诗僧寒山在天台隐居70余年,作诗600余首。此后,儒释道三教在台州久盛不衰,对台州经济、文化发展和人才成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是刚正不阿,铸就“台州式硬气”。早在三国东吴时,官居尚书仆射的名臣屈晃,为稳定吴国而固谏不止,提出“老臣虽死,犹生之年”,被孙权罢官归田,忧愤而死。自晋至宋,台州比较大的农民起义就发生了孙恩、周胄、袁晁等5次。南宋担任丞相的临海人谢深甫和黄岩人杜范,都力主抗击蒙古贵族。明代有不怕诛十族的朝廷文豪方孝儒和为明亡而自缢的临海人陈函辉等。清代有一生抗节的奇士、天台人齐周华和临海的刑部侍郎的冯甦等。“五四”运动中,在北平就读的台州籍学生陈荩民等积极参与,陈荩民还踩在高师同学的肩上爬上墙头,第一批跳入曹汝霖院内打开大门,痛打卖国贼章宗祥,捣毁曹家,火烧后院。民国时期,天台人陆蠡敢与日军宪兵队严词抗争,表现了一个投身革命的文化人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历代名人表现出的“台州式的硬气”,为台州赢得了极高声誉。 三是清正廉明,足可为后人范。历代台州籍人在外地为官者,从史志记载来看,大都较为清正廉明,颇受赞扬。天台鲁穆曾任都察院御史,铁面无私,被人誉为“霹雳手”、“鲁铁面”。临海人陈员韬为福建布政使,力平寇盗,深得民心,其在追击海寇途中得病而卒,丧葬时士民皆为洒涕。玉环人陈纯,明正统间出访朝鲜,朝鲜世子亲赠重礼,陈坚辞不受,再进再却,并赋诗一首以明心迹,其中有“天使非关贿赂来”之句,朝鲜人相顾动容,传为美谈。仙居应大猷,曾两度巡抚云南、广东,两地盛产珍珠、象牙、犀角等珠宝,大猷从不染指。每次卸任,“官行一担书,民送两行泪”。天台人范理,为官40年,历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五朝,“官至侍郎,家无半椽寸土之增,服食粗粝如贫士”,被誉为“江南第一清官”。清代何纮度曾任山西临晋知县,清正廉洁,辞官后连回老家的盘缠都凑不齐,是历史上著名的清官。 四是著述丰硕,留下宝贵财富。自宋以来,台州学子选入《四库全书》的著作就有114部、1360卷,有经类169部、史类181部、子类191部、集类710部,其中许多著作在历史上都曾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如三国时沈莹所著的《临海水土异物志》,是最早记述临海郡境内的习俗和物产方面的方志。唐著名诗人仙居项斯,著有《项子迁诗集》,《全唐诗》收录其1卷,共98首。北宋章安杨蟠“平生为诗数千篇”,深得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大家推崇;三门罗适著有《易解》、《赤城集》100卷,为台州仕人闻世之始。南宋章安陈耆卿编纂《嘉定赤城志》,为台州最早的总志;温岭戴复古在南宋诗坛上“负盛名五十年”;仙居陈仁玉的《菌谱》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关于食用菌的专著;天台贾似道著《促织经》,为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蟋蟀研究的昆虫学专著;温岭陈泳的《全芳备祖》著录近300种植物,为世界最早的植物学辞典。明代章安朱右为首选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学者;临海王士性的《广志绎》可与《徐霞客游记》相媲美;天台齐召南著有《水道提纲》28卷、130万余言,是一部难能可贵的地理学巨著;黄岩王棻毕生从事修志与讲学,主修府县志10部373卷,经学著作8部;椒江周宪文更是著作等身,被誉为“台湾经济史的拓荒者”。 五是振兴文教,增强发展信心。南朝顾欢于天台开馆授徒,常至百人,为有文献可征的最早私人办学者。司户参军郑虔以地方官身份致力于教化事业,影响久远,被后人尊为台州文教之祖。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驻节台州,讲学各地,文风蔚起,被誉为“小邹鲁”。临海上蔡书院,自南宋创建,历经宋、元、明、清而不衰,为浙江著名书院之一。临海陈贻范在县西今双港镇建庆喜楼以藏书,藏书约万卷,这是台州历史上最早的藏书楼。仙居翁森建安洲书院,以朱熹白鹿洞学规为训,坚持以儒术教化乡人,从学者八百余人。温岭戚学标、黄岩王棻、椒江王咏霓等,一生办学、执教,谆谆启迪,造就人才颇众。清知府刘璈在任9年间,督各县新建、重建、扩建或整顿充实书院32所。至清朝晚期,台州有书院144所,占当时浙江11个府书院总数的14%,居全省前茅。这种重视文教事业、注重培养人才的好传统,一直延续到当代,台州籍的15位中科院院士有14位为教育工作者。 三、意见和建议 一个名人就是一面旗帜,他可以通过他所特有的精神特质将一群人凝聚在一起,无数的名人则可以将无数的人凝聚在一起;一座名城是一个家,它可以让生活于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家园,感受到家的温暖。因此,在扎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进程中,充分挖掘历代名人资源,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遗产,以名人文化和名人效应提升台州文化软实力,从而更好地为台州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具有重大的意义。为此建议—— 第一,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由市委宣传部牵头,整合文化、文史、党史、地方志、社科联、新闻、旅游等部门的资源,形成合力。一是成立台州市历史文化名人研究专门机构。要积极借用外智外力,邀请有关在名人研究方面有成就的专家、学者加入,加强名人资源研究队伍建设,进一步提炼台州“名人精神”。二是做好“名人”的认定工作。要成立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审组,对本市的历代名人作一次科学的、客观的、实事求是的鉴定评审,甄选出首批台州名人,经市委、市政府认定并加以公布。三是对历史文化名人的挖掘、整理、研究、宣传进行统一规划、协调,制订研究的总体目标和分步实施计划。 第二,加大资金保障力度。一是市级财政要根据历史文化名人研究的总体目标和年度实施计划,每年安排足够的经费,保证历史名人挖掘、整理、宣传的资金需求。二是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采用项目整体承接、招标、委托、项目许可等途径和方式,政府出资购买历史文化名人研究成果。三是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争取企业捐助和社会赞助,推进我市历史文化名人研究工作的顺利实施。 第三,加大宣传力度。一是先行出版一本通俗读物《台州历代名人谱》,重点介绍经认定的台州名人,并让该书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书店和旅游景点,使更多的台州人和来台州经商、旅游的人,了解台州的名人。二是建立“台州名人”网站,抽调人员对历代典籍中有关台州名人的内容进行辑录,建立数据库。三是《新台州》、《台州日报》、《台州社会科学》、《台州学院学报》等现有报刊和台州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要开辟专栏,加强台州名人文化方面的系列报道。 第四,修整、保护名人故居。名人故居,在世界各国都是一种文化标志和宝贵遗产。随着台州各地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不少名故居已被拆除,一些名人故居由于腾退搬迁、整修建筑等成本较高、维护资金缺乏而未列入文物保护项目,能得到保护的属凤毛麟角。在做好“名人”的认定工作的基础上,各县市区应妥善保护历史文化名人的旧居、故居,不定期地开展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名人、学习名人。 第五,筹建“台州名人馆”。台州名人馆作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为台州杰出名人塑(画)像专门展示的同时,还可陈列台州历代名人的史迹,介绍健在的台州籍中科院、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将级以上军官、省级以上领导干部以及有特殊贡献的各行各业顶尖人物的业绩等。
(民进台州市委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