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信息>媒体聚焦

台州撤地设市亲历
发布日期:2014年10月31日 15:55 来源:宣传处 浏览次数: 字体:【】 【】 【

1994年8月22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台州撤地设市,如今,已20周年。撤地设市,是台州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朱福初作为首任市长,见证了这些年来当地翻天覆地的变化。


  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全省只有杭州、宁波、温州3个地级市,其他地区是行署建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作重心回到经济建设上来,政治体制也逐步向正常的行政体制过渡。1983年1月,省委召开工作会议,省政府负责同志部署机构改革工作时,明确提出全省地市都要实行市管县体制。此后,绍兴、嘉兴、湖州、金华、衢州、舟山等地区纷纷实行市管县体制。到上世纪90年代,全省只有台州和丽水两个地区仍沿袭行署建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台州是一个农业经济占主体的地区,1978年,全地区工农业总产值为14.7亿元,其中农业占了54%。所谓的工业,都是一些小酒厂、小化肥厂、小农机厂等。进入80年代,以农民股份合作企业为主体的农村工业不断发展。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台州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经济实力明显增强。1993年,全地区工农业总产值已居全省中上,其中工业总产值比重达86.7%。
  全地区8个县级行政区域,4个县级市167个乡镇中,建制镇已达到60%,台州由于没有一个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足够凝聚力和带动力的中心城市,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着种种难题。
  酝酿、论证和决策
  撤地设市,从提出设想到实现目标,经过了酝酿、科学论证和决策审批三个阶段。
  1983年6月11日至14日,地委召开了区委书记以上干部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椒江市建设步伐。椒江市位于我省沿海中部,建港条件好,是仅次于宁波、温州的第三大港,可与紧邻的黄岩城关镇、路桥镇组合一市,形成台州地区的经济中心。从1985年起,台州行署一些经济部门陆续迁往椒江。1987年,台州行署在椒江建造了9000多平方米的办公大楼,为机关的搬迁创造了条件。
  1989年至1991年底是第二阶段,即科学论证阶段,明确提出设立椒(江)、黄(岩)、路(桥)组合型地级市。当时国务院规划地级市要达到6个主要指标,即市区非农业人口25万人以上;市区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80%以上;市区国内生产总值达25亿元以上;第三产业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35%以上,且要超过第一产业;财政总收入达2亿元以上。这6个指标是硬条件,如果达不到,台州就没有资格申报撤地设市。我们曾设想过在临海原地设立台州市,但临海有一半以上条件不符合,专家论证结果是否定的。我们也设想过在椒江设立台州市,在椒江和路桥的交界处洪家镇设立台州市,在黄岩设立台州市,但这些地方都因为各项指标与地级市的标准有较大差距而被一一否定。
  最后,经过多次讨论论证,上下各级意见逐步统一,即把椒江、黄岩、路桥组合为一个地级市的城区。这样,不但在具体指标上能达到甚至超过国务院的规定标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三地具备建立组合式城市十分难得的天然条件。三地相距较近,间隔十几公里,完全符合城市的空间半径。椒江一直是台州对外交往的重要商埠,黄岩是实力比较雄厚的工业基地,路桥是台州商贸重镇,三地功能互补,联系紧密。
  第三阶段是在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即决策审批阶段。大家越来越迫切地认识到,不设立中心城市,台州下一步的发展必将受到严重制约。台州地委在贯彻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时,形成了“依托港口,形成中心,拓展两级,全面开放”的建市思路。
  1993年8月2日,省政府向国务院正式提出台州撤地设市的请示。这期间,陆续有台州的部分干部、群众写信向国务院、民政部反映情况,提出意见。为了慎重决策,民政部负责同志带队来台州实地考察4天,认为台州撤地设市方案可行。1994年8月22日,国务院批复台州撤地设市。
  实现台州二次腾飞
  如果说改革开放给台州带来了第一次腾飞,那么,撤地设市则实现了台州的第二次腾飞。
  1994年,台州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有270亿元,财政总收入只有25亿元。2013年,台州国内生产总值达3153亿元,是1994年的11.68倍,财政总收入448.47亿元,是1994年的17.9倍。原来台州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都排在全省11个市地中的后几位,现在台州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总收入位于全省中上水平,汽车、摩托车、医药化工、塑料制品、模具、泵类、阀门、家具、缝纫机等已成为工业龙头产业,农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像雨后春笋一样茁壮成长。
  撤地设市20年,台州全面实施了科教兴市战略,推动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1995年召开全市科教兴市动员大会,市委作出了《关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决定》,此后全面实施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改革,已初步建立起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私人办学、国有民办、民有公办、股份制办学、合伙制办学等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蓬勃发展。前后创办了台州学院、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台州科技职业学院、台州广播电视大学、台州汽车职业学院等高等院校。以台州市体育中心为主体的全市体育设施不断健全。以恩泽医疗中心(集团)为主体的全市医疗事业有了长足发展。
  撤地设市后,市委、市政府就着手城市总体规划的制订工作,进行公开招投标,并邀请国内多名专家和两名美国专家参与规划的评审。1996年5月12日,省政府批准了《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台州市为浙江沿海中部科工贸发达的现代化港口城市。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权威文件里,台州明确为长三角区域16个城市之一。今天,一条条繁华的街道在台州各地建成,一座座高楼大厦在台州各地拔地而起。过去那种“走了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走了一城又一城,城城像农村”的城乡面貌得到了很大改变。
  撤地设市后,“要想富先修路,建大路、建好路”的理念成为全市人民的共识,台州人民抱着“砸锅卖铁”的决心建成了甬台温、上三、金台三条高质量的高速公路,并着手建设沿海大通道;开通了甬台温高速铁路,扩建了台州路桥民航机场。台州是海洋资源大市,共有大小港口15处,已建成4个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实现了货物吞吐量6000万吨,16万标箱集装箱。海门港、大麦屿港、健跳港和头门港等已成为区域性重要港口、一类开放口岸、长三角港口群中距台湾最近的港口,并成为大陆与台湾直航的63个港口之一。如今,台州的陆、海、空立体式交通网络已基本形成,从过去狭窄的尘土飞扬的土路、砂石路到今天宽阔平坦的水泥路、沥青路,一条条高品质的道路犹如一条条金色的飘带……一路行来一路景,人们无不为台州大交通的新貌而振奋。“台州到,汽车跳”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
  电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现在台州已建成火电、核电、水电、风电、潮汐电、抽水蓄能电、沼气电及太阳能电等综合性的电力能源基地。
  随着经济的发展,台州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显著改善。1994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36元,2013年是37038元;1994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200元,2013年是16126元。同时,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全面实施,三级卫生医疗体系不断完善,20分钟医疗圈已经实现,乡镇和村级卫生医疗机构投入进一步加大,服务能力逐步提高。今天的台州人民过着丰衣足食、美满幸福的生活,“吃的讲排场,住的讲宽敞,穿的讲漂亮,出去游世界”的日子已不再是一个梦想。


(作者为台州首任市长、市政协原主席)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