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将视力保护列入对义务教育学校目标考核的建议 | ||
|
||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指示,他强调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2018年8月30日,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到2023年,力争实现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2018年的基础上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近视高发省份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到2030年,小学生近视率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近视率下降到60%以下,高中阶段学生近视率下降到70%以下。具体实施方面,《方案》要求学校要从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加强考试管理、改善视觉环境、坚持眼保健操等护眼措施、强化户外体育锻炼、加强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科学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定期开展视力监测、加强视力健康管理、倡导科学保育保教等十个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从我市青少年儿童视力的现状看,距离《方案》提出的目标要求差距较大。2018年9月份,调查人员选择我市黄岩城区某小学六年级10个班共400余名学生进行了筛查统计,发现不同程度近视人数为266人,近视率达65%。我市卫计部门也曾对全市1万4千余名中小学生进行屈光筛查,发现近视10348人,近视率为71.6%,严重程度均远远高于《方案》提出的目标要求,很多班级不戴眼镜学生屈指可数,视力保护问题极为严峻。而诱发青少年儿童近视的原因很多,其中多数与学校有关,最主要的因素有三方面: 一、教学环境不合格,不利于视力保护。不少学校课桌椅高度比例、教室采光、课桌及黑板平均照度等指标严重不合格。其中2017年市卫计部门曾对全市中小学96个教室作抽样检查,发现课桌、课椅符合率合格的教室分别只有3.1%、1.0%。此外,视频、幻灯片类教学比重增加,易引发近视。 二、课外活动少,学业负担过重。调查显示,在小学阶段的四至六年级,多数班级学生实际每周体育课少于三节,音乐、体育、美术等传统“非主课”被语文、数学等占用现象十分普遍,部分教师经常性拖堂,使学生的眼睛得不到休息。此外,为应付检查,课程表上“挂羊头卖狗肉”情况严重。作业量方面,学生每天花费在家庭作业上的时间普遍多于1.5小时,甚至不少小学生反映每天的家庭作业很难在9点钟之前完成,部分初中学校学生日常作业要做到晚上11~12时。 三、学生看书写字距离过近,姿势不当。很多学生在小学一、二年级时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看书写字距离很近,到高年级时由于作业量增加,难以纠正。这一点有赖于学校和家庭共同督促。 近几年来 ,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提案反映青少年儿童视力保护问题,但是现状一直没有改观,相关建议、措施还停留在纸面上,其重要原因是未将视力保护工作列入对学校的考核。教育部门、学校对该项工作还没有采取更多实质性的行动。学业负担仍在不断增加,学校视觉环境没有得到充分改善,户外体育锻炼较为缺乏,视力相关的监测、健康教育开展不足,近视率逐年上升。为此,建议市政府及教育、卫计等相关部门牵头,将青少年儿童视力保护列入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综合目标考核,具体建议如下: 一、设定较高的考核分值比例。分值占比过小无法引起重视,有些学校和教师怕麻烦会直接放弃,转而在学业等其它项目上变本加厉的狠抓,导致与考核初衷背道而驰,达不到考核导向作用。 二、考核应当注重实效,切忌流于形式。考核指标的设定要注重科学性、实效性,避免学校把精力浪费在一些“虚”的工作上,给学校和师生增加无谓的负担。建议将总体近视率、近视变化率、教学设施合格率、作业减量、有无开展定期视力检查和视力健康教育等列为主要考核项目,设定相应的考核指标。 三、引入第三方考核评分机制。视力保护相关指标考核专业性较强,引入第三方考评有利于让考核结果更符合实际,有利于防止考核流于形式,经得起检验。 四、加大问责力度。建议要求各学校签订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责任书,切实担负起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将视力健康纳入素质教育,对学生防控不力、学生视力明显下降的学校予以问责。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