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产业振兴的建议 | ||
|
||
——梁丽萍委员代表民革台州市委会的发言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物质保障。“十三五”以来,我市在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对照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要求,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产业构建短板明显。全市基本农田面积有234.8万亩,集体耕作率低,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缺少精深加工。农业主体规模偏小,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滞后。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平衡,以提供初级农产品为主,缺少集农产品生产、创意、体验于一体的农业综合体。观光农业、体验教育和农村民宿文化等多功能产品开发滞后,已有的休闲农业项目以旅游观光、体验为主,模式单一、精品不多。 二是产业振兴要素保障乏力。我市区域内农保率高,设施农业用地指标少,难以满足特色农业和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如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投资3.5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园建设因用地问题难以启动。土地流转成本高、成片流转难、流转期短等问题比较突出。金融资金保障不力。农业产业投入回收周期长、面临的自然和市场风险较大,社会资本投资农业产业比较少,农业企业大额贷款难。科技人才匮乏,农村中青年劳动力向大中城市、向二三产业单向流动,新型农业科技人员队伍建设困难。 三是产业发展动能不足。缺少影响力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与企业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建立,带动本地农民增收的作用不明显。农业企业“重生产、轻品牌”现象普遍存在,品牌打造意识不浓,现有农产品品牌数量不多,政府在公用区域品牌的打造上难以有效施策。产业服务体系建设落后。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服务中心人员配置少、年龄结构老化,农产品集散交易市场缺乏,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 为此,建议: (一)调优结构,推动融合发展。优化产业布局,以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为引领,以打造工业的思路来打造农业,形成农业的块状经济群,形成一批全产业链发展的农业专业镇、特色镇和创业园,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增收,实现农民离土不离乡。积极打造一批主导产业强、农旅融合深、管理模式新的三产融合项目。重点推进三区农业与休闲、会展和科普等产业融合、推进三市农业与采摘、体验和观光等产业融合,推进三县农业与旅游、文化和健康养老等产业融合。积极发展乡愁农业、创意农业和数字农业等新业态,推进乡村产业大发展、大提升。 (二)统筹兼顾,凸显规划引领。村庄规划要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合理进行产业区域布局,促进各区块功能互补,三产要联动。要跳出农业农村来思考村庄规划,把新农村建设、旅游业发展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抓住行政村撤并有利机会,进一步做好村庄规划。要抓好规划实施,做到定标准、定措施、定工期、定进度。 (三)加大扶持,破解要素制约。完善用地保障政策。严格执行有关支持发展设施农业用地的规定,加强用地管理,适应生产发展需求;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土地流转相关政策,规范农村土地交易。创新产业融资模式。充分发挥农合联作用,积极与金融机构开展战略合作,提供普惠金融、信用担保、涉农保险等服务;设立农村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领域。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主动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切实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进一步完善区域内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制订农业人才的激励政策,稳定农业人才队伍。 (四)挖掘动能,打造优质品牌。加强新型主体培育。依托乡村振兴学院等院校,培养一群农业领军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做大做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区域内农户实现增产增收。加强品牌建设。着力打造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和区域公用品牌。由市农合联牵头创建产品品牌,鼓励农业企业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积极创建自主企业品牌。地方政府要出台农业品牌的奖励政策,积极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建议我市注册一个以上区域公共品牌,县(市、区)有条件的也要注册一到两个,实行统一包装、统一配送、统一销售等标准,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通过建设现代农业综合体、田园综合体、农商综合体等不同类型的综合体,不断深化产业融合,提高农业竞争力。 产业兴,则农村兴,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要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要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我们一起努力。 发言人工作单位和主要职务 界别 温岭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特邀人士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