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会议报道>政协全会>五届四次全会>意见建议

关于启动《台州通史》编制工程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0年04月24日 20:44 作者:社会科学界别 浏览次数: 字体:【】【】【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盛世修史、资政育人,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丰富详实的史学文化成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塑造了心照汗青的民族精神,凝聚了强大统一的民族向心力。而一个地方的通史最能体现一个地方文化研究的广度、深度、厚度、高度,往往具有集成性、总结性,是地方文化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当下的台州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文化昌盛,为编修《台州通史》提供了最适宜的社会环境。

一、编修《台州通史》的意义、现实基础

1、全面展示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的关键展呈品。2020年3月29日至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浙江要坚持以“八八战略”为统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台州作为浙江这一重要窗口中底蕴深厚、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市,有需要也有责任创作出一部标识了台州的思想深度、文化厚度和精神高度的史学巨作,把优秀地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地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2、填补台州历史研究及出版的一项空白。台州历史文化资源禀赋深厚,仙居下汤和玉环三合潭新石器文化,与江南最早的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遥相辉映,开启了浙东文明的序幕。作为浙江东南沿海的政治、文化、经济和军事重地,三国时,就有卫温、诸葛直扬帆浮海求夷洲;陈隋之际,智者大师开创佛教天台宗,后有北宋张伯端创立道教南宗,促成儒释道三教兼容并进;盛唐时期,来济、骆宾王、郑虔等名臣仕于此,开启文教之风,自此台州学风兴盛,至南宋誉有“小邹鲁”之称。值得一提的是,在台州文化发展史上,产生了一批诸如王士性、戴复古、方孝孺、陶宗仪、齐召南等杰出人才,成为浙东学派重要力量。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亟需编修一部全面、系统的地方通史来填补当前的研究空白,并为今后的文化发展提供参考指引。

3、《台州通史》编修当前已打下扎实基础。多年来台州文史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在台州文化的专人研究、专书研究、专题研究等多方面积淀了丰富的文史资料素材,为编撰《台州通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2005年,叶哲明完成的60万字著述《台州文化发展史》,以政治、经济和文化一体化的理念,对台州五六千年的历史文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和论述。2018年马曙明、任林豪合作编著的《台州编年史》,全书共12卷,计500余万字,以编年叙事的形式,客观记述了从先秦到新中国成立期间台州所发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宗教等重大历史事件,文字严谨、史料翔实。此外,《台州文化概论》《民国台州府志》《台学统》点校本等,均为《台州通史》的编撰积淀了丰富的文史资料素材。

二、关于《台州通史》编修的意见建议

1、建议将《台州通史》编修纳入十四五规划项目。“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开展地方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不但能发挥“存史、资政、育人”作用,更能体现继承性、民族性,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目前,全省各地市中温州、宁波、绍兴已出版地方通史,杭州、湖州也已启动编修计划,建议市委应将《台州通史》编修作为台州文化强市建设的一项重要抓手,纳入“十四五”规划项目,集中优势力量,将其打造成一部集历史文献与学术研究于一体的史学著作,一部了解台州历史、认识台州市情、感悟台州文化的生动教科书。

2、搭建系统研究框架。《台州通史》编修是一项系统性的研究工程,建议要从历史、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宗教、民俗、艺术、地理等多学科的视角出发,设立独立研究专题,将《台州通史》分成各个单独卷章,以编年体形式搭建研究框架、制定研究计划。以时间为经、史事为纬,深入挖掘阐发台州的历史源流、人文特征和当代价值,通过完整、准确、科学的记述,对台州地方历史进行立体阐述与前后观照,系统全面地展示台州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明,力求实现过去与现在的全面联通,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

3、组建精干研究团队。坚持分步走,各部门一体推进原则,建议由市委、市政府牵头组建《台州通史》编修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宣传部、市政协文史委、市社科联、市文广旅体局、市地方志、台州学院等单位参与组成。同时,设立《台州通史》编修工程专项经费,通过项目公开招投标方式确定各课题领衔单位,结合本地研究资源,共同完成《台州通史》编撰。此外,建议聘请省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研究大纲、成果初稿把脉会诊,力求集全市之力打造一部宣传、展示台州的鸿篇巨著。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分享到:
0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