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委员讲堂 | 第四十期开讲,一起走进《台州有请》分享会 | ||
|
||
3月6日下午,台州市政协和合委员讲堂第四十期在台州书画院开讲。本期讲堂特邀浙江人民出版社社长叶国斌、《台州有请》作者王寒和插画作者赵宗彪,与读者们分享出版感想和创作体会。市政协主席叶海燕,副主席林虹、陈建勋、陈金华,秘书长颜士平,部分市政协委员和全体市政协机关干部,市委宣传部、市委党校、市文广旅体局、市委市政府接待工作中心负责人,各县(市、区)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负责人,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及部分读者参加。 《台州有请》由台州市政协出品,作为台州文史资料第二十三辑,是献礼台州撤地设市三十周年的书籍。该书以轻松诙谐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故事,讲述了台州的历史、人文、地理、风物等方方面面。 让我们一起走进 读书分享会现场看看吧! 叶国斌 我是台州人,高中以后,就离开台州,至今35年了,说实话,对故乡所知甚少。读王寒的《台州有请》,我不仅用出版人的眼光,更是以台州人的视角,去了解故乡的人文与历史。越读,越感慨,原来故乡有这么悠久、深厚的文化。浙江有万年上山文化,五千年良渚文化,千年宋韵文化,百年红色文化。台州在浙江文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这本书中,我们都能读到。 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家阅读的节奏越来越快,我们该如何去吸引读者?尤其还是厚重的人文类题材书籍。王寒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样本。她的文字凝练、幽默,年轻人很喜欢看。把文章写长很简单,随意发挥即可。要把长文章写短很难,这一篇篇“小作文”,就很考验作者的功底。 王寒的先生——赵宗彪老师,给这本书配了插画。文字与插画,可以说是完美的互补。阅读时,翻阅文字,翻着翻着,看到赵老师画的遗址、人物,能令我思考,也给了我情感与力量。 王 寒 《台州有请》一共22万字,花了一年时间创作。我出过20多本书,但这本投入精力最多,耗费心血最大。这一年来,我在浩瀚的史海里钩沉,尽量让自己的阅读像植物般延伸。书房里,一摞摞的书,堆起来比人还高。 在写作时,我选择了轻松可读的笔记体,就跟《笑林广记》一样,短短的,一个个小故事、小段子,为了传播的便捷,也为了阅读的方便。大家想了解台州人文历史,不用跟我一样爬书山,看这本《台州有请》就可以了。 叶国斌社长说,这本书一年时间就写出来了,真快。我告诉他,不是的,这背后有我十几二十年的积累。我刚刚进入台州日报社工作时,编辑“台州通”,就是文史类的副刊。我开始觉得,这些老黄历,很枯燥,很没意思,但渐渐就喜欢上了。后来我到台州晚报,开的第一个专栏,写台州那些风雅事。《台州有请》中,之所以有这么多冷知识,离不开多年的沉淀。 写作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比方说,史料的甄别。南朝南齐时,临海郡的郡守叫孔琇之。他给皇帝送了章安的干姜。送了多少呢?《南齐书》说是“姜二十斤”,《南史》记载是“姜二千斤”。这数目相差太大了,到底哪个对?结合史实看,孔琇之是个清廉的官员,不可能送好几船的姜给皇帝。应该是古人在刻书时,把“二十斤”的“十”上面,多刻了一撇,就成了“二千斤”了。 还有不少这样的史料相互打架的情况,需要作者去伪存真。幸好,身边有许多文史专家,他们给了我无私的帮助。 书中有一章节《传奇》,写的是台州历史上的神话传说故事。我想,台州的人文精神,不光来自于历史,也来自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我在书中写到,台州是佛宗道源之地,也是仙气飘飘的城市,神仙下凡,常常首选台州。这些故事,不是正史,来自于文人笔记,却很好读,很亲切。我后来怕写多了,就去询问编辑。编辑老师说,他们最喜欢看的就是这一章节。 感谢台州市政协在此书的写作和出版过程中给予的全力支持。我们不断接触、磨合,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也感谢浙江人民出版社,书做得很漂亮,书名是烫金的。我在序言中写到,金木水火土,台州是属金的。写作过程中,我好几次被感动,故乡真的值得我们好好去爱。 赵宗彪 这是个短视频时代。我们浙版传媒和省文旅厅合作,培养了一些网红达人,通过短视频,宣传浙江的历史文化。这本《台州有请》,完全可以拍成短视频,对台州文史的传播很有意义。 如今全国各地对文旅都很重视,文旅部门也很卷。台州不妨找个切口,成立MCN机构,将“台州有请”这个IP深入开发下去,一定大有作为。 希望浙版传媒可以和台州多多合作,也希望将来我们可以到台州举办更多的阅读活动。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