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要闻>工作动态

市政协常委会会议发言摘编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8日 08:46 来源:市政协办公室、研究室 浏览次数: 字体:【】 【】 【

7月24日,市政协召开六届二十二次常委会会议,围绕助推全市三大牵引性抓手攻坚年活动,部分市政协常委、委员作大会协商发言。现辑录要点如下(按发言顺序):

 

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

加速推进产业平台提能升级

 微信截图_20250728084334.png

韩得满常委

市委市政府部署实施三大牵引性抓手攻坚年活动以来,产业平台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越来越高、发展重点越来越聚焦、运营模式越来越清晰,提能升级的态势持续向好。但产业平台发展仍面临产业结构急需优化、科创能力不足、协同发展不足等短板。为此,建议:一是多措并举,解决台州科技服务类人才短缺问题。强化技能培训,支持台州学院等高校和研发机构联合相关专业培训机构,建设科技服务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复合型人才队伍。完善人才评价体系,针对不同领域出台多元化评价标准,设立科技服务专业岗位和职称晋升单独赛道,健全职业资格制度。推动数字化赋能,建设“产业大脑”优化人才匹配,打造科技服务业人才云平台,提升人才资源利用效率。二是构建全链条科技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研发设计服务,聚焦三大科创高地和台州556产业集群,推进高能级科创载体、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建设,推动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转变。深化技术转移转化服务,构建“成果池”“安心池”“资金池”等联动机制,推动科技服务机构数字化转型。加强科技金融服务,深化知识产权金融生态试点,拓宽多元融资路径,扩大科技金融资金规模。三是强化政策保障,提升科技服务业助力产业创新的质量和效率。建立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联席会议机制,加强统筹谋划和市县联动。完善专项政策体系,加大对科技服务项目、服务机构等的支持力度,落实财政、税收、人才等相关政策。加强政策宣传推广,建设一批“科技服务业政策法务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

 

以数智转型

加快台州产业平台提能升级

 微信截图_20250728084348.png

王振华委员

信息通信行业作为现代产业体系的“神经系统”,凭借数字技术与数据要素驱动,服务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赋能产业平台提能升级。为进一步加快数智转型,推动台州产业平台提能升级,建议:一是以数字新基建带动招大引强,促进台州产业平台提能升级。以低空经济、智算中心、数据要素平台等新基建建设为契机,统筹谋划,引入无人机制造、算力生产、人工智能模型、数据要素加工、安全服务等厂商。二是由点成线以线带面,加快传统产业转型。进一步深化“链长链主”工作制,加大对“链主”企业的补贴力度,并配套土地资源、税收优惠等政策工具,发挥头部企业的“头雁”效应,带动产业链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鼓励头部企业申报国家级、省级荣誉和补贴政策,扶持本地数转服务企业发展,推进中小企业“N+X”数字化转型。三是以数据要素化为抓手,为产业平台提能升级增加驱动力。提升管理部门和企业主体对数据要素的认知,政府统筹规划数据梳理、治理、确权、评估和定价等环节。利用现有产业大脑和产业数据中台,依托数字要素产业链生态,实现产业数据资产化、要素化。支持龙头企业推进数据治理、数据资产入表,实现数据资产化和数据交易。四是人工智能场景化赋能,实现产业深度数实融合。加快行业数据集与行业模型迭代调优,形成适配台州产业体系的高质量数据集及行业大模型。以工业智能体为抓手,在头部企业实现跨部门、跨业务的融合应用平台,在腰部企业实现车间级或产线级应用集,在中小企业实现单场景标准化应用。通过本地孵化与外部招引相结合,打造一支立足台州、服务台州的人工智能产业链队伍。

 

树立园林系统性思维

助推城市提质焕新

 微信截图_20250728084359.png

周斌常委

园林作为城市提质焕新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实现城市品质风貌提升、区域生态焕新、文化价值传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建议:
一是拓展内涵,系统谋划。园林作为综合学科,秉持“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本”的理念,可将边边角角、零零散散的城市缺陷“因地制宜、巧于因借”转化为特色优势,为城市注入新的生机。要紧密结合区域人文环境实际,加强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深入挖掘,科学合理地将台州特色文化充分融入到园林中,实现城市文化内涵底蕴的保护与传承。二是功能为先,画龙点睛。园林需兼顾生态服务、文化展示、社交激活等多重需求,发挥“画龙点睛”作用。要将现代技术应用于城市园林中,实现园林景观功能性价值的持续提升。要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和融合,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要结合现代审美进行创新表达,科学布局园林景观节点,实施“针灸式”精准干预。三是统分结合,疏密有致。城市提质焕新需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进行空间形态调整,做到统分结合。宏观层面,尽量保持原有空间形态,将边角地变成功能各异的口袋公园。微观层面,关注局部景点空间形态的改造,打造精致的盆景式生态景观,对城市原有自然元素加以充分利用,降低养护成本,提高生态效益。

系统谋划精准施策

聚力打造现代化高能级城市

微信截图_20250728084415.png 

周桂程委员

当前,台州城市建设提质焕新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距离现代化高能级城市建设目标仍有差距,主要存在项目谋划有待深化、项目监管有待提升、要素保障有待加强等问题。为此,建议:一是聚焦系统谋划,不断优化城市发展格局。加快编制城市更新专项规划,按照“一核二廊二轴四组团”整体布局,统筹谋划攻坚项目,打造高能级城市发展核心。完善城市路网,有序推进轨道、公交和慢行系统“三网合一”,加快市区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将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设计,采用“留改拆”并重方式,推进城中村、老旧小区、工业园区改造“提档升级”,系统推进城市道路品质提升。二是聚焦精细监管,不断优化城市发展环境。深化品质提升区建设指南等标准,推动城市建管向“标准化”“精细化”转型,建立“绿色通道”,优先保障用地、用电、用工等需求。明确城市管养对应单位,理顺职能,健全机制,加强城市主干道环境整治,统筹推进建筑垃圾处置和垃圾分类,清除卫生死角。定期开展检查督导,精准掌握项目进度,加强民主监督,发现问题及时预警跟踪,倒逼责任落实。三是聚焦精准保障,不断夯实城市发展基础。拓宽资金渠道,加强跨部门协作,精准上报项目,争取列入金融服务重点项目清单。设立城市更新基金,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提高用地效率,大力推进城市更新活动,激活存量空间潜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可持续更新改造模式,做好土地“腾退+集中”文章。统筹项目资源,围绕五大行动,突出“融合向心,聚产营城”导向,迭代更新项目库,健全一体化开发机制,探索重点区块整体挂牌开发模式。

 

推动“轨道+公交+慢行”融合发展

提高我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微信截图_20250728084426.png

王海军常委

近年来,台州市区公共交通发展成效显著,特别是市域铁路 S1 线投入运行后,初步形成了“轨道 + 公交 + 慢行”的“多元化”公共交通体系,但三网融合仍存在诸多不足,制约公共交通整体效能,影响市民出行体验。为此,建议:一是坚持规划先行,统筹轨道站点周边用地布局。建立多部门统筹协调机制,探索编制三网融合专项规划,建立轨道站点周边用地一体化规划机制,提前规划综合交通换乘空间,预留公交场站、慢行设施用地,合理规划设置公交停靠站,缩短站点出入口与公交站点的步行距离,推动公交场站多功能复合开发。二是加快设施建设,完善轨道、公交、慢行的物理衔接。建设轨道站点与公交站点的风雨连廊,提高换乘舒适度。建设轨道站点与公交站点的风雨连廊,设置充足非机动车停放设施。借鉴学习先进经验,建设微型换乘枢纽,确保市民在轨道、公交、慢行交通之间的转换更加高效。三是推进线网融合,优化公交线路与轨道网络。制定公交线网“一站一策”优化方案,强化轨道与公交互补性。提前谋划 S2 线网优化,合理调整公交线路,避免重复冗余。构建公交线网四级体系,推广“网约小蓝巴”,确立共享(电)单车是两轮公共交通工具的定位,促进公交与共享(电)单车衔接。四是加快运营整合,实现多种交通方式的协同运营。 整合公交、轨道、慢行等多种交通方式的实时数据,构建台州城市级“出行即服务”平台。打通票制,设计票价优惠方案,引导市民联乘出行。结合碳普惠平台“低碳台州行” 激励政策,发放绿色出行补贴。搭建统一监管平台,实现有效监管和融合服务。

 

以综合交通提级扩容为引擎

加快推进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

微信截图_20250728084436.png 

罗勇波委员

代表农工党台州市委会发言


台州跻身“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标志着我市正式跻身国家物流网络“骨干枢纽”行列,成为国家物流发展新支点。为以综合交通提级扩容为引擎,加快推进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建议:一是强枢纽:构建“双核驱动、多区协同”的物流格局。加快头门港核心港区建设,推进相关项目,谋划铁路专用线建设,打通海铁联运“最后一公里”。建设 RCEP 特色示范港区物流基地,积极申建海关监管作业场所,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完善陆空枢纽功能,推进台州南智慧陆港建设,打造以“公铁空”联运为核心的货运枢纽型示范园区。加速布局低空“三张网”,推进相关项目建设。二是畅通道:打通“四向辐射、立体互联”的运输网络。在铁路方面,配合推进金温货线电气化改造,争取中欧班列(台州)固定班列计划。在公路方面,加快推进三门联络线、甬台温改扩建等项目建设。在水路方面,积极谋划增开 RCEP 国际航线,推动灵江航道扩能升级,构建多式联运衔接体系。三是促融合:推动“通道 - 物流 - 经贸 - 产业”协同发展。以通道为纽带,整合物流资源,带动产业集聚。打造综合产业化平台,培育援疆铁路冷链共富班列,建设重要物流基地。抓好“物流 + 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国有龙头企业转型,培育链主型物流企业,精准招引优质企业,引导本土物流企业做专做优。四是优保障:强化政策、土地、体系三大支撑。在政策保障方面,积极争取“两重”“两新”和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在土地保障方面,加强用地统筹,优化土地资源配置,预留拓展空间。在体系保障方面,加强台州枢纽集疏运体系建设,打通枢纽对外运输通道,推进物流枢纽连接外部交通干道升级改造。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分享到:
0